[发明专利]振荡器及通信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01122076.7 | 申请日: | 2001-04-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3367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2-20 |
| 发明(设计)人: | 藤大政宣;佐藤文俊;泰俊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 主分类号: | H03B5/18 | 分类号: | H03B5/18;H03B1/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湘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振荡器 通信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高频电路的振荡器,及采用该振荡器的通信装置。
传统上,用于微波波段等的振荡器,由科尔皮兹振荡电路或变形的振荡电路构成。
图9描述了一个传统振荡器配置的实施例。参见图9中所示的振荡电路2,Q1表示一个振荡晶体管,电容器C1跨接在基极与发射极之间,集电极通过电容器C3高频接地,电容器C2被用在发射极与地之间,谐振电路1接在基极与地之间,因此通过在谐振电路1的区域构造一个电感电路来构成科尔皮兹振荡电路。
而且,如图9的放大电路4,Q2表示一个缓冲晶体管,且从晶体管Q1的发射极输出的振荡信号通过电容器C5传输到Q2的基极。
然而,采用构成振荡器的振荡电路和用于放大振荡电路输出信号的放大电路时,振荡电路不仅产生由谐振频率决定的振荡频率,而且还产生谐波,诸如二次谐波和三次谐波,以及放大电路放大并输出这些更高次的谐波分量。这是振荡器相位噪声特性变劣的一个因素。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噪声特性变劣的振荡器,和采用该振荡器的通信装置,该噪声特性的变劣是由于干扰波,如前述的更高次谐波等造成的。
最后,本发明的振荡器包括:一个连接到谐振电路的振荡电路,和一个用于放大其输出信号并从输出单元输出放大信号的放大电路,其中用于避免传输干扰波的附加电路设置在振荡电路的输出端和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之间。因此,防止了振荡电路中产生的干扰波,如高次谐波分量等等进入放大电路,并且还减小了相位噪声特性的变劣。
附加电路可以是一个滤波器,用于截止干扰波的频率成分。并且,被截止的频率可以是由振荡电路所产生振荡频率的高次谐波频率。因此,可以有效地避免干扰波分量的传输。
附加电路可以是一种隔离器,它用于从振荡电路的输出端到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传输预定频带宽度中的信号,该预定频带含有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因此,从振荡电路到放大电路的干扰波的传输被减小了,且万一由于放大电路发生失配,信号被反射到振荡电路的一端,反射波将被隔离器捕获,因此使得振荡电路工作在稳定状态。
而且,根据本发明,采用如前述构成的振荡器,提供一个PLL电路用作本振电路,以此来构成一种通信装置。
图示简述
图1是有关第一实施例的振荡器框图。
图2是振荡器的电路图。
图3表示振荡器和传统振荡器的输出功率谱。
图4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振荡器电路图。
图5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振荡器电路图。
图6A和6B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振荡器电路图。
图7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振荡器电路图。
图8是根据第六实施例描述通信装置结构的框图。
图9是传统振荡器结构图。
优选实施例的描述
根据第一实施例振荡器的构成将参照图1至图3进行描述。
图1是振荡器的方框图。该振荡器包括:一种谐振电路1,一种在谐振电路1所确定的谐振频率处振荡的振荡电路2,一种放大该振荡电路2输出信号的放大电路4,以及能防止振荡电路2输出信号中干扰波的传输的附加电路3。
图2是一种振荡电路的具体电路图。图2中,Q1代表振荡晶体管,电容器C1跨接在其发射极与基极之间,集电极通过旁路电容C3高频接地,电容器C2连接在发射极与地之间,谐振电路1连接在基极与地之间,以此来构成科尔皮兹振荡电路。
并且,带线电感L1连接Q1的集电极和电源端Vb之间,电阻R3连接在发射极与地之间,进而电阻R1和R2的分压电路连接在电源端Vb和地之间,其输出位于Q1的基极。
在谐振电路1中,L4表示带线电感,VD代表根据供给的电压其静电电容变化的变容二极管。包含有带线电感L5和电容C12的滤波电路被提供在变容二极管VD和电压控制端之间,此控制电压作用于变容二极管VD上。谐振电路1的作用依赖于电感L4的电感、变容二极管VD的电容和其它电容器C9,C10和C11的电容。谐振频率由这些值和振荡电路2的电容器C1和C2的电容确定,这样振荡发生在该谐振频率上。因此,振荡频率根据提供的控制电压Vc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在放大电路4中,Q2代表缓冲晶体管,电容器C8和电阻器R5被连接在发射极Q2(与地)之间,带线电感L2跨接在电源端Vb和集电极之间。并且,包括电阻器R6和R7的分压电路的输出作用于基极。进而,电容器C7连接在集电极和Q2的输出端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220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