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治疗黄疸性肝炎的中药制剂无效
申请号: | 01118744.1 | 申请日: | 2001-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390567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15 |
发明(设计)人: | 蔡桐;张栋;蔡玉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桐;张栋;蔡玉军 |
主分类号: | A61K35/78 | 分类号: | A61K35/78;A61P1/16 |
代理公司: | 唐山永和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云和 |
地址: | 06303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黄疸 性肝炎 中药 制剂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黄疸性肝炎的中药制剂,属于中药制剂的配制技术。
现有治疗黄疸性肝炎的中药处方很多,如《湖北中医杂志》1983年第4期刊登的采用虎杖90g,水煎服,每日一剂,一般连续服用数周甚至数月,直至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再巩固治疗数周,治疗325例患者,基本痊愈280例,好转48例。《中医杂志》1981年第5期刊登的采用紫金牛60g、地柏松和白马骨各30g,上3味以鲜全草洗净切碎,水煎服,每日一剂,忌酒、肉、面、冷食,治疗50余例,疗效确切。其它如《浙江中医药》1977年第2期、《广西中医药》1978年第1期、《江苏中医药》1965年第7期、《福建中医药》1962年第5期、《现代中医内科学》第120页分别公开了治疗黄疸性肝炎的中药处方,从上述诸多处方分析来看,均存在着治愈率低、疗程长、药物有的采集不便、使用不方便等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疗程短(病人在用药24小时内症状基本消失)、用药量少(只需服一次药)、治愈率高的治疗黄疸性肝炎的中药制剂。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中药制剂由党参、黄芪、鹿茸、甘草、茵陈、大黄组成,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党参14-16、黄芪4-6、鹿茸4-6、甘草8-12、茵陈52-54、大黄11-13。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是这样实现的:该中药制剂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含量为党参15、黄芪5、鹿茸5、甘草10、茵陈53、大黄12。
本发明的药理药性:黄疸性肝炎属中医的黄疸、胁痛范畴,其病因为湿热、疫毒,病机为湿热郁蒸,脾胃运化失常,影响肝疸疏泄,气机紊乱,疸液外溢而致目、身、尿黄。本发明药物组分中的黄芪益气利水,党参、甘草补益气血、和中,鹿茸养血、益生精补髓,茵陈清热利湿,大黄活血化瘀、利湿退黄。本发明采用所述6味中药科学配伍,其合理性基于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物中加入了党参、鹿茸、黄芪和甘草,使之益气养血、调和肝脾胃补泻合用,体现了治黄必治气血,血行气足黄易祛,使本发明在解除黄疸性肝炎症状中具有消除快、肝功能恢复快的功效。
本发明药物的毒性试验: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于2001年4月7日-22日进行了本发明药物的急性毒性试验,得出如下结论:
(1)治疗黄疸性肝炎的中药制剂是由中药原药材粉碎而成的粗制剂,因给药剂量受限,故未能测出LD50。
(2)在最大允许浓度和最大允许给药容积(50mg-kg)条件下,给药剂量7.50g、kg-1,未出现小鼠死亡,证明该药物的MTD>7.50g、kg-1,此剂量相当于临床成人常用量的150倍(成人常用量为0.5g、kg-1、d-1)。
下面结合实施例详述本发明。
按本发明药物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表1给出了本发明5个具体的实施例配方,表1中所取药量为一付药的重量。其配制工艺如下:
(1)制剂室洁净度控制在3000级以内。
(2)药物处理:将处方中各味中药材切成大小厚度适中的饮片,采用水洗法对药材灭菌后,用清水浸润半小时,烘干备用。
(3)烘干的药材用药物粉碎机研细,细度达200目。
(4)将加工好的药物放入广口瓶内密封,勿泄气。
(5)服用时每50g药末加50-100g黄酒冲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桐;张栋;蔡玉军,未经蔡桐;张栋;蔡玉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187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波激励甲烷转化制氢工艺
- 下一篇:一种咖喱调味油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