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带离合器无效
| 申请号: | 01111562.9 | 申请日: | 2001-03-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320773A | 公开(公告)日: | 2001-11-07 |
| 发明(设计)人: | 杨斌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斌彬 |
| 主分类号: | F16D41/20 | 分类号: | F16D41/20 |
| 代理公司: | 大连智慧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志舰 |
| 地址: | 116001 辽宁省大连市***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离合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车辆传递发动机转动动力的离合器,特别是现有陆地行驶的汽车传递发动机转动动力的离合器,而且是单向啮合传递动力、反馈不传递动力的离合器,并进一步利用离合器操纵机构控制离合器分离与结合,及单向啮合、反馈可控的离合器。
已有的汽车传动转动动力的离合器,都有主动盘和从动盘,主动盘和从动盘之间带有结合摩擦联结部件,并必需配有操纵摩擦联结部件合并、离开的离合器操纵机构。这些传动转动动力的离合器,在结合状态下,正向传递动力,反馈也传递动力。已有的自动离合器,当发动机达到一定的转速后就分离不开,就没法进行换挡,故无法单独使用。从动盘与摩擦联结部件摩擦片固定连接,离合器通过驱动压盘对摩擦片产生压力,并与主动盘(飞轮)摩擦结合,使发动机及飞轮与变速箱连动。当通过与压盘连接的连动机构(离合器操纵机构),将压盘的油缸压力或弹性压力解除,使压盘与摩擦片离开,也使摩擦片离开飞轮不再压紧,也就不相互传递动力。所以在每次换挡变速时,都要踩动离合器,使得司机的脚和腿非常疲劳。当汽车滑行时或者当发动机曲轴的转数下降,车体在惯性作用下,变速箱输入轴还要保持原有的转数,发动机反而要由变速箱的输入轴带动,无形中要换耗一部分能量,同时也使发动机疲劳而减少寿命。必要时就要由司机踩动离合器踏板,换成空档,使发动机不与变速箱轴连动,这就要求司机经常踩动离合器,大大增加了司机的疲劳强度。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从动盘的转速高于主动盘转速就能自动分离的,而且能平稳结合传递扭矩动力的单向啮合钢带离合器,进而提供一种即可单向啮合又可双向啮合的钢带离合器。
本发明的钢带离合器,仍然有同轴线相对的主动盘和从动盘,其特征在于:还有环绕在从动盘周面的钢带;钢带两端与主动盘连接,可以一端与主动盘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主动盘相对固定连接,也可以两端都与主动盘相对固定连接;钢带的一端与主动盘固定连接或相对固定连接,钢带的另一端或者钢带这另一端连接的牵引摩擦块与主动盘相对固定连接,并与从动盘摩擦接触;钢带两端都与主动盘相对固定连接的,钢带的其中一端或者钢带这一端连接的牵引摩擦块与从动盘摩擦接触;为了能确保钢带与从动盘的摩擦接触,特别是防止钢带高速旋转形成的离心力使摩擦接触分离或减少了摩擦力,钢带与从动盘摩擦接触的端部或牵引摩擦块带有将钢带或牵引摩擦块压向从动盘的压力机构。主动盘从钢带与从动盘摩擦接触的这一端,沿钢带方向转动,钢带就随着转动。当主动盘的转速欲高于从动盘的转速时,相当于从动盘相对主动盘反转。这时,钢带摩擦接触部位与从动盘之间有摩擦力,从动盘就牵引着钢带紧紧地箍在从动盘,则钢带将转动动力传递给从动盘,带着从动盘转动,相当于已有的离合器处于结合状态。当主动盘的转速欲低于从动盘的转速时,相当于从动盘从摩擦接触的这一端,沿着钢带向另一端相对主动盘转动,从动盘作用着钢带摩擦接触部位使钢带形成松弛状态,主动盘与从动盘之间则不传动动力,相当于已有的离合器处于分离状态。这时钢带离合器处于超越状态。
所谓压力机构就是对钢带摩擦接触端或连接的牵引摩擦块产生压力,压向从动盘的结构部件。压力机构可为弹簧或弹性部件或液压机构或电磁压力机构,或者离心重力块驱动或弹性驱动的凸轮转动机构或连杆拨动机构。压力机构设置在钢带摩擦接触端或连接的牵引摩擦块的背面,将钢带摩擦接触端或连接的牵引摩擦块压向从动盘。一般压力机构设置在主动盘与钢带摩擦接触端部或连接的牵引摩擦块之间。对于连接的牵引摩擦块与从动盘内圆摩擦接触的,并采用离心块压力机构的,离心块只设置在牵引摩擦块,最好与牵引摩擦块成一体。这些压力机构都可以通过离合器操纵机构的控制,达到设置或解除压力机构的压力状态。如可以拨动弹簧、拨动液压转换阀、拨动凸轮或连杆,达到设置、解除压力机构的压力状态。钢带端部与主动盘的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相对固定连接,如铰接、卡接、挂接、滑动连接等。带有压力机构的钢带端,是与主动盘相对固定连接,而且是可以相对主动盘周向窜动的相对连接,如通过卡接件的连接、通过挂接件的挂接、滑块或滑销与滑槽的滑动连接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斌彬,未经杨斌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115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