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物品收纳构造无效
申请号: | 01111369.3 | 申请日: | 2001-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313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9-19 |
发明(设计)人: | 龟水二己范;立石清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J9/00 | 分类号: | B62J9/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型 摩托 车型 车辆 物品 收纳 构造 | ||
本发明涉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物品收纳构造。
在现有技术中,小型摩托车型车辆是用车身罩覆盖着车身的机动两轮车,另外,在车身罩的一部设物品收纳室,用可开闭的盖覆盖物品收纳室开口,在盖上设钥匙式锁定机构。由插入锁定机构钥匙孔的钥匙、使锁定爪摇动并锁定于车身罩,可将盖锁定。
这样以钥匙锁定盖的方式有2种方式:(1)以钥匙锁定盖,同时能边抽出钥匙边打开盖的方式,(2)将锁定盖的钥匙与用于打开盖的手动操作的摇摆捏手组合起来的方式。不管哪种方式,都是用钥匙使1个锁定爪摇动使之锁定于车身罩上,来锁定盖。
作为上述第一方式,比如,已知的有日专利特开平11-208551号公报“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物品收纳装置”(以下叫作“现有技术”)。
这一现有技术,如依该公报的图2与图6,在车身罩12(标号引用公报所记述的标号,下同)的护腿罩21上设第二物品收纳室24,以可开闭的盖25覆盖第二物品收纳室24的开口。可以由安装于盖25锁定装置埋入用凹部39的锁定装置(图中未示出)锁定盖25。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1)、(2)中,随着物品收纳室容量增加,使盖变大,从车身罩设计考虑,往往将盖做成平板形。即使在这种情况一,最好是在不提高盖的刚性情况下仍可确保锁定。
可是上述现有技术(1)、(2)是通过使盖侧1个锁定爪止动于车身罩上而将盖锁定,在不提高盖的刚性的情况下仅以1个锁定爪来确实地进行锁定是有限度的。由于这样一点,曾考虑在盖上设多个锁定机构,但锁定操作麻烦,零件件数增加,非为上策。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由1个锁定机构以简单的操作可确实地锁定大型平板状盖的技术。
为达到上述目的,权利要求1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物品收纳构造,在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车身罩上设置物品收纳室,以可开闭的盖覆盖该物品收纳室开口,以可摇动的第一爪将该盖锁定于车身罩上,以锁定机构锁定该第一爪,并且由具有第一爪并可手动操作的摇摆捏手可开锁;其特征在于,在离开第一爪的位置设置锁定机构,并且还用从锁定机构的钥匙滚柱体延出的第二爪将盖锁定于车身罩上。
通过以钥匙操作1个锁定机构,可以用第一爪和位于离开第一爪位置的第二爪两个爪同时锁定盖。
图1是本发明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侧视图;图2是本发明内罩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的内罩、物品收纳室与盖的剖面图;图4是本发明的盖与摇摆捏手周围纵剖面图;图5是本发明的盖及锁定机构周围的纵剖面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摇摆捏手、锁定机构和连动机构关系的立体图;图7是本发明的物品收纳构造作用图。
下边借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例。
而且,“前”、“后”、“左”、“右”、“上”、“下”,是按照从驾驶员看的方向;Fr表示前侧,Rr表示后侧,L表示左侧,R表示右侧。另外,图面是按符号指向看到的图。
图1是本发明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侧视图。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10由车身构架11、前叉13、前轮14、车座15、动力部件16、后轮17、后缓冲部件18、车身罩20构成;其中,前叉13与前轮14可自由操纵地安装于车身构架11前部的头管12上,车座15为开闭式,覆盖于图上未示出的安装于车身构架11后部的小件物品箱的上部,动力部件16配置车座15下方,后轮17安装于动力部件16的后部,后缓冲部件18用来将动力部件16的后端悬架于车身构架11后端,车身罩20用来覆盖车身构架(车身)11。
车身罩20由前罩21、内罩22、左右脚踏底板23、左右脚踏底板裙24、中心罩25与侧罩26构成;其中,前罩21覆盖头管12前部与前轮14上部,内罩22覆盖前罩21后部,左右脚踏底板23(图中只表示了跟前侧,下同)是驾驶员放脚用,左右脚踏底板裙24从左右脚踏底板23外缘向下方延伸,中心罩25从内罩22向后方延伸并覆盖车身构架11的长度中央,侧罩26从中心罩25向后方延伸并覆盖车身构架11后部两侧面。
图中,31是手柄,32是手柄罩,33是风挡玻璃,34是头灯,35是前挡泥板,36是主支架,37是尾灯,38是后挡泥板,39是收纳箱。
图2是本发明的内罩立体图,是表示从背面侧看的内罩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113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层布线构造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带弹出器的插件插头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