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遥控自动读表装置及用户管理网络无效
| 申请号: | 01110615.8 | 申请日: | 2001-04-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3805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1-20 |
| 发明(设计)人: | 隋厚棠 | 申请(专利权)人: | 隋厚棠 |
| 主分类号: | G01D1/04 | 分类号: | G01D1/04;G01D5/12;G01D5/26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高存秀 |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遥控 自动 装置 用户 管理 网络 | ||
本发明属于数字编码读表装置,特别是用于机械式数字码轮或表盘上数字的遥控读取装置及用户管理网络。
机械式数字码轮或数字表盘广泛用于水表、电表、气表及热力表等计量装置上,目前读表方式有两种:
1)人工入户抄表: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缺点显而易见。
2)脉冲计数方式:虽然不必入户抄表,但必须保证不间断供电,一旦停电就可能丢失脉冲,导致计数误差。停电次数越多,时间越长,累计的误差就会越大,而且无法修正,所以这种方式无法推广应用。
另外摄像方式从原理上看也是可行的,但信息冗余量太大,传输需要的信道容量也相应增大,还要有一套专门的识别处理算法。摄像头体积大无法安装在表头内,附加成本也高得多,所以至今未见采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遥控自动读表装置技术方案,取代目前各种读表方式,以实现机械表显示连网自动化管理,如楼宇和化工厂等的自动化管理。
本发明是一种遥控自动读表装置及采用该装置实现的用户管理网络。本发明的遥控自动读表装置包括数字码轮或表盘,码轮或表盘上设置标示每个数字的特征物,在取数位置上对应特征物标示点设置数字阅读器;阅读器由可以识读该特征物的传感器探头组合构成。本发明所述的读表装置可以是磁电构造,数字特征物是磁钢,阅读器由可以产生响应信号的霍尔器件构成。本发明所述的读表装置也可以是光电式构造,数字特征物是反光板,阅读器由光源与可以产生光响应信号的光敏器件构成。本发明所述的读表装置是光电式构造,还可以数字特征物是发光器件,阅读器由可以产生光响应信号的光敏器件构成。本发明所述的读表装置也可以是开关振荡电路构造,阅读器由开关振荡电路构成,数字特征物采用起开关作用的材料制作。本发明采用二进制4位码长集合对数字0、1、2、3、4、5、6、7、8、9进行编码,并在每个数字位置上设置4个特征物标示点,每个特征物有2种特征状态,在阅读器对应位置上设置4个可以响应数字特征物信号的传感器探头。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四进制2位码长集合对数字0、1、2、3、4、5、6、7、8、9进行编码,并在每个数字位置上设置2个特征物标示点,每个特征物有4种特征状态,在阅读器对应位置上设置2个可以响应数字特征物4种状态信号的传感器探头。本发明还包括在读表装置的数字标示点上设置特征物的方法,即每个数字的标示特征物可以由两组以上的特征物组合构成,各特征物组可以平移与它组特征物组合。
由本发明所述的遥控自动读表装置建立的用户管理网络,可以是N个读表装置通过网络与中心控制室的显示屏、打印机及数据库连接,由软件控制连续两次读表数字相同时作为一次有效读数显示或存储、记录。
本发明的实施例如附图所示:
图1:用于电表的读表装置示意图;
图2:一个数字在宽度为4mm小码轮上所占的面积和4个特征物位置示意图;
图3:一个数字在宽度为3mm大码轮上所占的面积和4个特征物位置示意图;
图4:四点式三种阅读器组合示意图,其中图4-1为集中4点组合,
图4-2为上下分离组合,图4-3为左右分离组合;
图5:传感器(霍尔器件)的尺寸图;
图6:在一个数字位置上四个特征物位置的3种选择方式示意图表。图中的标示号分别表示:
1、表头,2、模块(1),3、模块(0),4、模块(n),5、电源,6、总线接口电路,7、时钟,8、电路板。
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加以具体说明:
本发明首先是考虑到对于一个字符集合,可以根据集合大小选择合适的码长,以及对应的特征物的位置点阵(或敏感点),确定对应的传感器探头组合(以下称阅读器)。不同集合将对应不同的编码空间和阅读器。例如可采用最简单的二进制,也可以采用多进制码。对于住宅用的机械数字表,如电、气、水三表只要求识别十个字符0123456789,用4位二进制或4进制两位均可达到目的。采用二进制4位最多可识别16个字符。4进制两位也能区分42=16个字符,但要求阅读器能区分特征物4个级别的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隋厚棠,未经隋厚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106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