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烫伤的中药制剂无效
| 申请号: | 01107787.5 | 申请日: | 2001-02-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369286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9-18 |
| 发明(设计)人: | 王延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延庆 |
| 主分类号: | A61K35/78 | 分类号: | A61K35/78;A61P17/02 |
| 代理公司: | 济南信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姜明 |
| 地址: | 255100 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烫伤 中药 制剂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烫伤的中草药祖传秘方,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治疗1-3度烧烫伤的的中药制剂。
利用中草药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制剂种类很多,但是配方和炮制工艺各有千秋,在已知技术的治疗烧烫伤的中药制剂的使用与制备工艺有不尽人意之处是工艺复杂、治疗成本高、治疗周期长、患处愈合后留有疤痕等等。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工艺简单、治疗成本低、治疗周期短、患处愈合后不留有疤痕的治疗烫伤的中药制剂。
本发明所使用的中草药方解如下:当归:味甘苦、辛、温,功能: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淘燥滑肠。生地:味甘苦、性寒,功能:清热凉血、养阴止血,养血泄热,养血生津。乳香:味辛苦,性温,功能:活血舒筋,行气止血,化淤止痛。没药:味苦平,功能:行气和血,消肿止痛,破血通淤。紫草:甘咸,性寒,功效:凉血和血、解毒透痈,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甘草:味甘平,功效:补中益气、润肺祛痰、清热解毒。灵仙:味辛咸,性温,功效:散风祛温,通经止痛,解毒祛痹。
本发明的一种治疗烫伤的中药制剂是由原料包括紫草、甘草、灵仙、乳香、没药、生地、黄柏、香油和蜂蜡为原料制成,紫草、甘草、灵仙、乳香、没药、生地、黄柏重量百分组成为各13-16%,香油85-90%,蜂蜡0.2-0.6%。
紫草、甘草、灵仙、乳香、没药、生地、黄柏各原料的优选重量百分组成为14-15%,香油87-88%,蜂蜡0.3-0.5。
紫草、甘草、灵仙、乳香、没药、生地、黄柏各原料的最佳重量百分组成为14.5%,香油85%,蜂蜡0.5%。
制备方法为按比例将中草药加入香油中煎炸至苏黄,过滤弃渣,趁热将蜂蜡加到滤液中搅拌均匀,冷却至室温即为成品。
实施例:
配方一:
紫草、甘草、灵仙、乳香、没药、生地、黄柏重量组成为各14.5%,香油85%,蜂蜡0.5%。
配方二、
紫草、甘草、灵仙、乳香、没药、生地、黄柏重量组成为各15.5%,香油84%,蜂蜡0.5%。配方三、
紫草、甘草、灵仙、乳香、没药、生地、黄柏重量组成为各14%,香油85.6%,蜂蜡0.4%。
制备方法为:按配方比例将中草药加入香油中煎炸至苏黄,过滤弃渣,趁热将蜂蜡加到滤液中搅拌均匀,冷却至室温即为成品。
使用方法:将烧烫伤部用酒精或生理盐水洗净消毒,如有水泡可将水泡刺破用棉纱将水吸干,水泡上皮层剪去大半,然后将药液涂抹于患处,涂抹时尽可能使药液覆盖整个烧烫伤面,包括水泡下面。上药后不必包扎,每日涂抹烧烫伤面2-4次,一般7-15天即可痊愈而且不留疤痕。有记载的临床病例有178例,有效率100%,治愈率100%。
典型临床病例:
李××:56岁,男,炸食品时不慎被油烫伤右手,后着水感染化脓,经清洗消毒处理后涂抹本发明的中药制剂,15日痊愈,烧烫伤部无有疤痕。
王××:45岁,男,右小腿肚被摩托车排气管烫伤,且感染,5日后经清洗消毒处理外涂本发明的中药制剂,10日后痊愈。
王××:4岁,男,肚脐至大腿被开水管烫伤,且感染,经清洗消毒处理外涂本发明的中药制剂,7日下床活动,17日后痊愈。
周××:35岁,男,胸腹部被热水烫伤,4日后涂抹本发明的中药制剂,10日后痊愈。
王××:30岁,男,右小腿肚被摩托车排气管烫伤,且感染,6日后经清洗消毒处理外涂本发明的中药制剂,10日后痊愈。
王××:4岁,女,大腿被开水管烫伤,且感染10天,经清洗消毒处理外涂本发明的中药制剂,7日后痊愈。
本发明的一种治疗烫伤的中药制剂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药物配伍合理、制备工艺简单、使用方便、疗效显著及患部愈后无疤痕等特点,因而,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延庆,未经王延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778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四参通脉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合成环状碳酸酯或恶唑烷酮类化合物的新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