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下地膜截水墙无效
| 申请号: | 01107194.X | 申请日: | 2001-0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370391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9-25 |
| 发明(设计)人: | 张信宝;张建平;杨忠;朱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B79/00 | 分类号: | A01B79/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一红 |
| 地址: | 61004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 地膜 截水墙 | ||
本发明是一种地下地膜截水墙,属于农、林业节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干旱、山区坡地的农、林业节水技术。
节水农业技术是干旱区农、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滴灌、雾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节水效果显著,一般均能节水50%以上,但其投资成本高、工艺复杂,很难在我国经济落后、地形复杂的干旱贫困山区大面积发展。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节水效益显著,成本低廉,工艺简单,适于我国干旱山区、坡地大力发展的地下地膜截水墙农、林业节水新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坡地挖沟(坑)深度0.5米~1.0米,沿沟(坑)壁埋设地膜。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在坡地沿等高线挖沟,在沟的下方壁垂直埋设地膜;在作物种植坑的下方壁铺设地膜,填肥土后定植作物,在作物种植坑的四壁铺设无底地膜袋,填肥土后,定植作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结构图
本发明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在荒山草坡上沿等高线挖沟(1),沟深0.5~1.0米,在沟的下方壁垂直埋设地膜(2),形成截水墙,可拦截径流和壤中流供植物吸引利用,可进行节水造林,或作旱作农地,栽种农作物。
如图2所示:在种植坑(3)的下方壁,垂直铺设地膜(4),填肥土后种植果树或植物。
如图3所示:在种植坑(3)的四壁铺设无底地膜袋(5),填肥土后定植果树。
以上地膜均可采用普通农用塑料地膜,种植果树也可采用可降解地膜(降解时间为1-2年)。
本发明相比已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该技术既可用于旱作农地,又可用于果树栽培和荒山植被恢复:
1、旱作农地:旱地内沿等高线挖沟垂直埋设地膜形成截水墙,可拦截壤中流,供作物吸收,达到节水和作物增产的目的。对旱坡台地可减少地埂及坡面水分蒸发,缓解作物生长期内的短期干旱,增加作物蒸腾所占土壤水分的比例,提高作物对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率,增加农作物产量。在黄土高原试验两年,种植的土豆比对照区增产50-80%。
2、果树栽培:在果树种植坑的下方壁铺设地膜形成截水墙拦截径流和壤中流,供果树吸收;或在种植坑四壁铺设地膜,填肥土后定植果树。填肥土的地下地膜形成一个无底的大营养袋,减少灌溉水肥的渗漏流失,保证了果树的成活,节水70%以上。定植1-2年后,铲破地膜,以免影响果树根系发育。试验种植两年的芒果成活率比对照提高10-20%,生长速率提高20%左右。
3、植被恢复:在植被恢复开挖的鱼鳞坑或水平种植沟的下方壁铺设地膜形成截水墙,拦截径流和壤中流供植物吸收利用,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进行植被恢复。试验种植的余甘子、鸡麻柳、印楝等林草种成活率和生长速度都大幅度高于对照。采用地下地膜隔水墙造林技术种植的余甘子一年平均树高比常规造林高30.6cm,增长幅度为43.6%;地径增加0.9cm,增加幅度为64.3%。鸡麻柳比常规造林的平均树高高出18.8cm,增长幅度为38.1%;增加地径粗0.9cm,增加幅度100.0%。
4、地下地膜截水墙技术通过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进行农业(林业)生产,节水效益显著,农业利用增产效果明显,林业利用植被恢复的效果明显提高,与滴灌、雾灌、喷灌等节水灌溉相比,具有成本低廉、简单易行等特点,适于我国干旱山区大力发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719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土栽培盆
- 下一篇:益智、降血脂营养保健软胶囊及其制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