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车辆分离式电源携带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106334.3 | 申请日: | 2001-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3754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0-23 |
发明(设计)人: | 李书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书贤 |
主分类号: | B60L9/04 | 分类号: | B60L9/04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许宗富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市中***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车辆 分离 电源 携带 装置 | ||
本发明为提供一种电动车辆分离式电源携带装置,尤指可供束紧或挂置人体上且内部具有电池的容置袋可透过插头来对接于电动车辆上所设立的插座中形成电性连接,而形成可携带的电源设备。
按,现今社会极力提倡环保及空气净化,而使车辆皆朝向以电力启动为其研发的主要方向,然而,常用电动车辆的动力系统因体积较大,且存在有动力的输出大小不易控制、电力无法持久等缺点,是以申请人陆续研发有轮圈马达来应用于电动车辆上使用,而相关轮圈马达的专利案如台湾新型公告第二○七二一九、二三八七一九、二三八八一一、三一三五五四号在案可稽,而上述各专利案皆针对电动车辆轮子的驱动或辅助驱动作为设计重点,而电力系统(电池)皆另行装置于车体上的适当位置(如车架杆),但此种作法会占有车身空间及增加本体的重量,且当电动车辆为折叠式设计时,更不容易设计出轻巧、美观的外形;由上述得知,前案皆具有极佳的功效及较小的体积,要如何使此类功效优异的轮圈马达可更广泛应用于其它电动车辆上使用,即需考量各种实际使用型态并加以解决,此部份实为申请人所亟欲突破的研发重点所在。
有鉴于此,申请人乃以从事该行业多年的经验,并配合轮圈马达的研发心得,且针对慢速电动车辆(如自行车、轮椅、滑板车等)电力系统的特性,进而构思出此种电动车辆分离式电源携带装置,以应用于一般慢速电动车辆上使用。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收容装置容置袋内置入有电池,且此容置袋设有可供束紧或挂置于人体上使用的带体,得以利用电池延接出正、负极导线末端插头对接于电动车辆上适当位置所设立的插座中形成电性连接,用以导通电动车辆的动力系统,以此达到安全性高、不占空间且适用性广泛的效用。
本发明是于一收容装置的容置袋一侧设有可供束紧或挂置人体使用的带体,而容置袋内收容有电池,且电池接设正、负极导线可由容置袋穿出至外界,导线另端为具有一插头,此插头为可供对接于电动车辆上所设立的插座中形成电性连接,电池电源可由插座处输入电动车辆动力系统内,进而驱动电动车辆的轮子转动。
本发明具有动力输出大小易于控制,可减少被控车辆车身空间和车体重量等优点;其便于携带,安全性高,且不占空间,适用性广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发明与电动车辆结合使用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与电动车辆结合使用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6为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与电动车辆结合使用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的1为收容装置,11为容置袋,12为盖片,13为带体,14为调整环,141为扣具,15为导线,151为插头,2为电池,3为电动车辆,31为轮子,32为把手。
为达到上述目的及构造,本发明所采用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绘图就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构造与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第一、二图所示,为本发明的立体外观图、与电动车辆结合使用时的立体示意图,其主要于一收容装置1的容置袋11上方为设有一开口,且开口可由一侧延伸出一盖片12,其盖片12末端为设有扣具141来与容置袋11表面设立的扣具141活动接合,而容置袋11开口内为收容有电池2,且一侧设有四末端为以直向环形车缝于容置袋11一侧表面的二带体13,此二带体13上亦设有分离式扣具141作固定使用,另设有可调整带体长短的调整环14,而电池2所接设的正、负极导线15为呈螺旋状设立,以提供弹性的拉伸距离上使用,导线15由容置袋11处穿出至外界,而导线15末端则设有一插头151,以此构成本发明的整体。
再者,本创作于实际使用时,为将带体13透过调整环14调整至适当长度,再以二带体13穿入人的二手部进而形成背负状态,并以导线15末端的插头151对接于电动车辆3上所设立的插座(图中未示出)中形成电性连接,使电池2的电源可由插座(图中未示出)处输入电动车辆3的动力系统内,进而驱动电动车辆3的轮子31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书贤,未经李书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63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