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作电阻加热元件的铁铝金属化合物无效
| 申请号: | 01104996.0 | 申请日: | 1996-04-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316869A | 公开(公告)日: | 2001-10-10 |
| 发明(设计)人: | M·R·哈佳里宫;G·S·弗莱希豪尔;S·C·迪威;V·K·斯卡;A·C·利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克里萨里斯技术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3/12 | 分类号: | H05B3/12;C22C38/06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龙传红 |
| 地址: | 美国弗***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作 电阻 加热 元件 金属 化合物 | ||
1.一种由铁铝金属化合物合金制成的电阻加热元件,包括(以重量计),大于4%Al,≤1%Cr,和有效量的Zr,其量足以形成沿垂直于加热元件一个裸露表面取向的氧化锆肋条,并在从室温到超过500℃的热循环中能钉扎加热元件表面的氧化物。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阻加热元件,其中该合金是无Cr,无Mn,无Si和/或无Ni。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电阻加热元件,其中,该合金具有无奥氏体的铁素体微观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的电阻加热元件,其中,该合金包括≤30%的电绝缘和/或导电的共价陶瓷颗粒或纤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的电阻加热元件,其中,该合金不合陶瓷颗粒。
6.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阻加热元件,其中该合金包括≤2%Mo,≤2%Ti,≤1%Zr,≤2%Si,≤30%Ni,≤0.5%Y,≤0.1%B,≤1%Nb和≤1%Ta。
7.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阻加热元件,其中该合金基本组成为20.0-31.0%Al,0.05-0.15%Zr,≤0.1%B,0.01-0.1%C,余量为Fe。
8.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阻加热元件,其中该合金基本组成为14.0-20.0%Al,0.3-1.5%Mo,0.05-1.0%Zr,≤0.1%C,≤0.1%B,≤2%Ti,余量为Fe。
9.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阻加热元件,其中该合金基本组成为20.0-31.0%Al,0.3-0.5%Mo,0.05-0.3%Zr,≤0.1%B,≤0.1%C,≤0.5%Y,余量为Fe。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的电阻加热元件,其室温电阻率为80-400μΩ·cm。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的电阻加热元件,其中,当合金加上达到10伏的电压,并通以达到6安的电流时,该元件能在1秒钟之内加热到900℃。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的电阻加热元件,当在空气中加热至1000℃3小时时,该元件表现出小于4%的增重。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的电阻加热元件,当通过室温至900℃之间的一个热循环时,该元件的电阻为0.5至7欧姆。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的电阻加热元件,当通过室温至900℃之间的一个热循环时,该元件具有80-200Ω·cm的接触电阻率。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的电阻加热元件,其中该合金的室温面压缩率至少14%,室温伸长率至少3%,室温屈服强度至少350MPa(50ksi),并且室温抗拉强度至少550MPa(80ksi)。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的电阻加热元件,其中该合金800℃下的高温面压缩率至少为30%,800℃下的伸长率至少为30%,800℃下的高温屈服强度至少50MPa(7ksi),并且800℃下的高温抗拉强度至少70MPa(10ksi)。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的电阻加热元件,其中,当从室温加热至1000℃,每次循环为0.5至5秒,该元件表现出10,000次以上循环不裂的耐热疲劳性。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的电阻加热元件,其中该合金包括0.2-2.0%Mo和0.001-0.1%B。
19.一种制备电阻加热元件的粉末冶金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把一定量的含铝和铁的粉末成形为铁铝金属化合物的坯体;和
把坯体变形为电阻加热元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方法,其中,通过把粉末放在金属套内,用内部粉末密封该金属套,然后对金属套进行热等静压来形成坯体。
21.根据权利要求19的方法,其中通过注浆来形成坯体,其中把粉末与粘合剂混合形成粉末混合物。
22.根据权利要求19的方法,其中,通过离心注浆成形坯体。
23.根据权利要求19的方法,其中,通过挤压或冷等静压坯体进行变形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克里萨里斯技术公司,未经克里萨里斯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499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