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附带有吸管与微型气筒的饮料瓶无效
申请号: | 01103792.X | 申请日: | 2001-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3007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6-27 |
发明(设计)人: | 金闽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闽伟 |
主分类号: | B65D77/28 | 分类号: | B65D77/28;B65D81/20;B65D85/7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3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吸管 微型 气筒 饮料瓶 | ||
本发明涉及饮料瓶,特别是涉及容量为1.25升的碳酸饮料塑料瓶的设计与制造技术领域。
现有的碳酸饮料瓶,特别是容量为1.25升的各种品牌的汽水、可乐包装瓶,大多是由一个塑料瓶体再加一个塑料盖子所组成。这样的饮料瓶,结构固然简单、造价也相对低廉,但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其一是饮用者饮用时,必须以嘴与瓶口对接后方可饮用,或者是将瓶内的饮料倒入另备的容器后再饮用。如此产生的问题是,要么就是不卫生,要么就是不方便。其二是若一个人饮用一瓶饮料(1.25升)的话,饮用者大多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饮料饮用完的。换言之,饮用者必须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分若干次,方可将饮料饮用完毕。也就是说,饮用者要若干次地拧开瓶盖和若干次地拧紧瓶盖。这样,瓶内的二氧化碳气体便一次次地、大量地逸出瓶外,由此,瓶内饮料的原味也随之逐步地消失,甚至完全失去原味。有不少的饮用者常常因此而遗弃瓶内尚存的饮料。这就造成了浪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饮料瓶所存在的缺点,并提供一种附带有吸管与微型气筒的饮料瓶。饮用者可用附带的吸管饮用饮料,既卫生又方便;饮用者可用手指或手掌适时地按压微型气筒上的推杆,便可向瓶内充气、加压,瓶内的碳酸饮料即可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味。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列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1、市场上可常见到的容量为1.25升的碳酸饮料塑料瓶,其瓶体的基底部分的制作,一种是半球状的(参见图1)。为使此瓶能有站立能力,必须在半球状的基底上,用粘合剂粘接上底座。而本发明为了使此类饮料瓶的底座附带有安插与储藏吸管的功能,必须对此底座及其吸管作特殊的设计与布置。本发明是这样设计的(参见图1):①首先在瓶体(18)的半球状基底(10)的最底端,设置一个出液口(2)。②底座(9)上也设有一个半球状的接触面,此接触面通过粘合剂正好与瓶体(18)的半球状基底(10)相粘合;底座(9)的下部是由圆管状的立脚(5)和圆环状的平脚(6),二者相连而组成;底座(9)的上部设有一个圆环状的螺纹基座(11)及其螺纹(12);在此底座(9)上设有一个环绕基底(10)的、圆环状的仓室(8)。③圆环状的仓室(8)的外围设有一个圆管状的仓室门(14);它(14)的内面上设有螺纹(13),螺纹(13)与螺纹(12)二者是相啮合的关系,即整个圆管状的仓室门(14),它可朝着一个方向旋转着下移(仓室门关闭)、也可朝着另一个反方向旋转着上移(仓室门开启);圆环状的平脚(6)的外沿上,也设有螺纹(7),当仓室门(14)旋转下移并与螺纹(7)相触时,仓室门内的螺纹(13)便可与螺纹(7)相螺接,即仓室门(14)彻底关闭;仓室门(14)的上端,设有一个与之连成一体的限位环(16),此环的作用是,当仓室门(14)旋转下移至终点时,此环(16)可与螺纹基座(11)上端的环状平面(15)相触,即限止仓室门(14)不再下移;当仓室门(14)旋转上移至终点时,此环(16)可与设置在瓶体上的另一个环状平面(17)相触,即限止仓室门(14)不再上移;④底座(9)的中心位置上开有一个小孔(1),瓶体的基底(10)上的出液口(2)可穿过此小孔(1),而与软质的塑料吸管(3)的末端相紧固地对接;底座(9)上的圆管状立脚(5)的圆壁上也开有一个小孔(4),软质的塑料吸管(3)的末端是先穿过此小孔(4)后,才与出液口(2)相对接的。⑤整条的吸管(3)连同固装在此吸管首端上的小阀门(38),可整个地缠绕与储藏在圆环状的仓室(8)内。(注:吸管在此仓室内缠绕几圈,可视具体的情况而定,大致以3-6圈为宜。)⑥上述的仓室门(14),其上移(开启)与下移(关闭),是通过旋转螺纹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此仓室门(14)的开启或关闭,其速度会慢一些。若要提高此速度的话,可更换一种方式来开启与关闭仓室门(14)。此方式是这样的(参见图2、3、4):a、取消图1中的三处螺纹(13、12、7),即将仓室门(14)的内圆壁(46)制作成光滑的圆壁(参见图2);在底座(9)的上部设置一个光滑的圆环状的导向圆壁(45);在此导向圆壁(45)底端的环状平面(44)的外沿圆周上,固装着若干个倒立的锁扣(43),此锁扣的锁身有弹性,可里、外弹动(参见图4),锁扣的头部设有圆弧状的凸块(42)。b、圆环状的平脚(6)上端面的外沿圆周上,也固装着若干个站立的锁扣(39)(参见图2、3),此锁扣(39)与上述的锁扣(43)一样,其锁身也有弹性,可里、外弹动,其头部也设有圆弧状的凸块(40)。c、仓室门(14)的内圆壁(46)的下端上,沿着内圆壁的圆周,固装着一圈圆弧状的凸圈(41)(参见图2)。d、当要关闭或开启仓室门(14)时,只要朝瓶体的竖直方向将仓室门(14)拉下或推上即可。即当仓室门(14)被加上外力拉下后,其上的凸圈(41)与底部的锁扣(39)及其凸块(40)相触(参见图4-Ⅰ);凸圈(41)可滑过锁扣(39)上的凸块(40),同是迫使锁身往里弹动(参见图4-Ⅱ),直至凸圈(41)越过凸块(40)到达锁定位置A(参见图4-Ⅲ),此时锁身便往外回弹与回位(参见图4,Ⅰ、Ⅱ、Ⅲ,三图对比)。即此时的仓室门(14)处于关闭的状态,并且不会自行松脱。同理,当仓室门(14)被加上外力推上时,其上的凸圈(41)向上滑过底部的锁扣(39)及其凸块(40)之后,它(41)又接着与上部的锁扣(43)及其凸块(42)相触与相滑,直至它(41)进入上部的锁定位置B。即此时的仓室门(14)处于开启的状态,并且不会自行松脱。此状态可为饮用者在圆环状仓室(8)内拿取吸管(3)或藏入吸管(3)提供方便。2、市场上可常见到的容量为1.25升的碳酸饮料塑料瓶,其瓶体的基底部分的制作,另一种是五爪式的,即在吹塑瓶体时连同基底下的五个爪一次性地吹塑而成(参见图5),此类饮料瓶是依靠五个爪而获得站立能力的。而本发明为了使此类饮料瓶的基底附带有安插与储藏吸管的功能,必须对此基底及其吸管作特殊的设计与布置。本发明是这样设计的(参见图5、6):①在基底(52)下的五个爪(48)中的其中两个相邻爪之间,设有一个较深的、上宽下窄的凹沟(50),在此凹沟中开有一个小孔(51)(参见图5)。②在基底(52)的上部,设有一圈环绕瓶体(54)的、外宽里窄的凹槽(53)。③凹沟(50)上部的宽阔处与环绕瓶体的凹槽(53)的一处相贯通;④在瓶底的中心位置上,设有一个口朝下的凹坑(56)(参见图6),在此凹坑(56)顶部的中心位置上,设有一个圆筒状的、开口朝下的小仓室(57)。⑤软质的塑料吸管(3)的末端与凹沟(50)中的一个小孔(51)相紧固地对接;此小孔(51)的里侧(即瓶内)也对接有一小段硬质的塑料小管(49),此小管的另一端可铺设在瓶底的最底端。[注:实际上凹沟(50)中的小孔(51),完全可以设置得更低一些,甚至可以设置在瓶底的最底端上,这样就完全可以免去瓶内的那一小段硬质的塑料小管(49)。而图5、图6中的小孔(51)之所以设置得略高一些,并且还加上一小段的塑料小管(49),其原因主要是为了追求制图的视觉效果,即更易显示吸管(3)的末端与首端。]⑥、软质的塑料吸管(3)的末端与小孔(51)对接后,此吸管(3)附贴着凹沟(50)向上延伸,并倾斜地进入环绕瓶体的凹槽(53)(参见图5),而后便在此凹槽(53)中缠绕若干圈[注:a、图5、图6上显示吸管(3)总共缠绕三圈。b、凹槽(53)之所以设计成外宽里窄的形状,其目的在于它(53)可迫使在此缠绕的吸管(3),缠绕的第一圈能自动地处于最里边,第二圈和第三圈则处在外边,并且能共同地触压着第一圈的吸管,即缠绕着的吸管(3),能够紧密与紧凑,不易松脱。];然后吸管(3)又回到凹槽(53)与凹沟(50)的贯通处,并倾斜地进入凹沟(50);它(3)再顺着凹沟(50)向下到达其底端的拱顶(47)后(参见图5);便向里拐入了瓶底中心的凹坑(56)(参见图6),最后将吸管(3)首端上的小阀门(38)整个儿地塞入凹坑(56)顶部的小仓室(57)内。即此时整条的吸管(3)连同吸管上的小阀门(38)都处于储藏的状态。[注:整条吸管(3)的长度及吸管(3)在凹槽(53)中缠绕的圈数等,必须预先设定好,使之不易松弛与松脱。]⑦、小阀门(38)尾部与小仓室(57)的入口处,二者间相配合地设置有一个微型的锁扣(55)(参见图6)[注:此微型锁扣(55)由于可采用现有技术,而且种类较多,因此对其构造与原理不再赘述,同时在制图上也作了简化,即只标明它(55)所处的位置而已。]即当小阀门(38)塞入小仓室(57)时,此锁扣(55)能自动扣紧,使小阀门(38)及其吸管(3)不会自行松脱;当人为地拉动小阀门(38)时,此锁扣(55)便能自动开启,即可取出小阀门(38)。⑧当饮用者要饮用饮料时,在拉出小阀门(38)后,再依照上述吸管(3)缠绕与储藏的顺序,而逐步返回解开,即可。⑨、上述的凹坑(56)(参见图6),设置此凹坑的目的在于,一是为了小阀门(38)能够顺畅地塞入或取出小仓室(57)而提供充足的空间;二是为了让小仓室(57)能够尽量地远离瓶底,即不让瓶底下的灰尘或其它脏物轻易地侵入小仓室(57)。如果不考虑以上两个目的的话,那也可不设此凹坑(56),即免去图6中的凹坑(56),同时将图6中的小仓室(57)布置得更低一些。3、将上述的设计,作个融合。其具体的布置是这样的(参见图7、8):①在瓶体(62)的半球状的基底(61)底部,设有一个出液口(64)(参见图8);在基底(61)的中心位置上,设有一个圆筒状的、开口朝下的小仓室(68)。②底座(67)通过粘合剂粘在基底(61)的下半部分上;底座(67)的中心位置上开有较大的圆孔(66),此圆孔与小仓室(68)的开口相对应。③底座的环状圆脚(59)呈倒扣的碗状;此圆脚(59)与半球状的基底(61)的上半部分,二者之间可形成一圈环绕基底(61)的、外宽里窄的凹槽(60)。④软质的塑料吸管(3)的末端与基底(61)底部的出液口(64)相紧固对接后,吸管(3)便穿过圆脚(59)上的一个为之预留的小孔(63)(参见图8),而后吸管(3)便可在环绕基底(61)的凹槽(60)中缠绕若干圈,但在接近吸管(3)的首端时,应留下一截,不再缠绕,并使其经由圆脚(59)上的一个为其预留的深槽(58)(参见图7),而拐入圆脚(59)的内部,最后将吸管(3)首端上的小阀门(38)整个儿地塞入基底(61)中心位置上的小仓室(68)内(参见图8)。即此时整条的吸管(3)连同吸管上的小阀门(38)都处于储藏的状态。⑤、当饮用者要饮用饮料时,在拉出小阀门(38)后,再按上述吸管(3)缠绕与储藏的顺序,返回解开即可。[注:a、整条吸管(3)的长度及吸管在凹槽(60)中缠绕的圈数,应预先设定好,使之不易松弛与松脱。b、小阀门(38)的尾部与小仓室(68)的入口处,二者间相配合地设置有一个微型锁扣(65)(参见图8),关于此锁扣的作用等问题,由于前面已有叙述,在此不再熬述。]4、固装于软质塑料吸管(3)首端上的小阀门(38)(参见图9、10、11、12)其结构与工作原理是这样的:①、小阀门(38)的外部是个外圆管(77)(参见图9、11),它(38)末端的中心位置上设有一个对接孔(75),此孔与吸管(3)的首端相紧固对接。②、外圆管(77)的内部设有一个与外圆管(77)连成一体的内圆管(78);内圆管的内部安置有一个圆管状的吸咀(37);此吸咀可在内圆管(78)的内部来回抽动;吸咀(37)的外径与内圆管(78)的内径大致相等,即吸咀(37)与内圆管(78),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紧贴,又可相互抽动的关系。③内圆管(78)稍靠头部的一截区段(n)上(参见图9),钻有若干个小孔(70);吸咀(37)靠尾部的一截区段(m)上,也钻有若干个小孔(71);内圆管(78)的末端设有一个与之连成一体的圆底(76),吸咀(37)的末端也设有一个与之连成一体的圆底(79);螺旋拉伸弹簧(73)安置于圆筒状的空间(74)内,并将它(73)的两头分别固定于两个圆底(76、79)上。④小阀门(38)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a、当吸咀(37)处于未被人吮吸与抽动的静止状态时,由于螺旋拉伸弹簧(73)的拉力作用,整个吸咀(37)是呈收缩的状态(参见图9),即吸咀(37)上的若干个小孔(71)与内圆管(78)上的若干个小孔(70)相互错开,小阀门(38)此时是关闭着的。b、当吸咀(37)处于被人吮吸并向外抽动时[注:饮用者可用上、下牙齿轻轻地咬住吸咀(37)首端上的凸圈(36)的一侧上,同时将上、下嘴唇与小阀门(38)首端上的圆环平面(69)相触,并用双唇推动此圆环平面(69),吸咀(37)便会被抽动而向外移。],吸咀(37)上的若干个小孔(71)并会全部地或部分地与内圆管(78)上的若干个小孔(70)相互对应与对接(参见图10),即小阀门(38)此时是开启着的,饮料便会在小阀门(38)内流经小孔(70)与小孔(71),而流进吸咀(37)内,最终进入饮用者的口中。c、当饮用者松开牙齿与双唇时,吸咀(37)便会自动回缩,即小阀门(38)会自动开闭。⑤另外,在安装吸咀(37)时,即把吸咀塞入内圆管(78)的内部时,如果能把其内部的空气,即圆筒状的空间(74)内的空气设法排光,使之成为真空的话,那么,便可免去螺旋拉伸弹簧(73)这个零件。因为圆筒状的空间(74)内的真空所固有的负压吸力可取代此弹簧(73)的拉力。⑥、要排去圆筒状的空间(74)内的空气,其方法之一是,在吸咀(37)未塞入内圆管(78)之前,先在吸咀(37)的圆底(79)上钻一个小孔(72);待吸咀(37)塞入内圆管(78)之后,即吸咀上的圆底(79)与内圆管上的圆底(76)二者相触之后,再用可凝固胶水或其它材料将上述的小孔(72)封堵住;而后,当吸咀(37)往外抽动时,其圆筒状的空间(74)内,便是真空了。⑦、图9-12中的若干个小孔(70、71),即内圆管(78)n区段上的若干个小孔(70)和吸咀(37)m区段上的若干个小孔(71),这些小孔(70、71)实际上可以随意地、无次序地、密集地分布在各自的区段(m或n)上的。而不必象图9-12所显示的那样整齐地排列。⑧上述的小阀门(38)有个较大的优点就是饮用者可以用嘴来控制它(38)的开启与关闭,而不必再腾出一只手来控制它(38)。但不足之处是此小阀门(38)的结构显得复杂了一些。实际上,此小阀门(38)也可采用其它种类的、结构更为简单的阀门来替代它(38)。例如可采用夹子,即日常生活中可常见到的带有卷簧(或其它类弹簧)的夹子,用此夹子夹住吸管(3)的首端[注:夹子应夹在距吸管(3)的首端约1-2厘米的位置上,即留下1-2厘米长度的吸管(3)用来当吸咀。],让夹住的那一处,管壁与管壁相贴合,即阀门关闭;当夹子松开时,上述贴合的管壁又可恢复管状,即阀门开启。也就是说夹子即是阀门。此外,也可用其它的装置来取代夹子。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阀门,都要将其设计得小巧、精致,以方便储藏。5、市场上可常见到的容量为1.25升的碳酸饮料塑料瓶,其盖子大多也是由塑料制成的、含有螺纹的一种很普通的盖子。而本发明为使此盖子附带有微型气筒,必须对此盖子及微型气筒作特殊的设计与布置。本发明是这样设计的:①在瓶盖(33)的中部,固装有一个微型气筒(22)(参见图1)。当瓶盖(33)拧紧于瓶口时,微型气筒(22)可伸入瓶内。此微型气筒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即给自行车轮胎充气的气筒相比,二者的工作原理完全相同(由此,本说明书对微型气筒的工作原理以及一些基本零件的构造与功能等问题,不再赘述。),但二者在构造上存在着一些差异。此差异其一是,微型气筒(22)的内部设有一个拉伸弹簧(23)(参见图1)它(23)的一端固定于微型气筒内部顶端上的一个环状平面(25)上,它(23)的另一端则固定于活塞(20)背面上的一个圆形档板(21)上。此拉伸弹簧(23)的作用是,在充气时,当活塞(20)每次完成压气行程,到达微型气筒(22)的底部后,它(23)的拉力,可迫使活塞(20)及其整个推杆(24)能够迅速、自动地升起与回位。即饮用者在使用此微型气筒往瓶内充气时,只管按压推杆(24),[注:饮用者可用手指头按压推杆(24)的顶面(27)即可(参见图1)。]而不必再费力去拉起推杆(24)。其二是,微型气筒(22)的底端固装有一个气门心(19)(参见图1、13),它(19)可使瓶内的压力相对较高的气体不易逸出瓶外。它(19)的构造及原理,可与自行车轮胎上的气门心相同或相似。其三是,微型气筒(22)的推杆分两种方式设计,一种是推杆(24)是实心、细长的(参见图1),它(24)的功能与普通气筒中的推杆的功能无异,即它(24)只起到推拉活塞(20)的作用;另一种是推杆(80)是空心的、粗大的(参见图13、14),它(80)的空心部分,实际上是个圆筒状的小仓室(81),此小仓室的作用是,饮用者在饮用饮料的间歇时间里,可将吸管(3)首端上的小阀门(38)临时性地塞入此小仓室(81)内。[注:当图1中的瓶盖(33)卸去,而换上图13的瓶盖(33)时,图1中的小阀门(38)即可塞入到图13中的小仓室(81)里了。]即此推杆(80)有两个功能,一是能够推拉活塞(20),二是可以临时性地放置小阀门(38)。另外,圆筒状的小仓室(81)的顶部设有一个小圆盖(84)(参见图13),此小圆盖(84)是通过一个小铰接轴(82)而与推杆(80)的顶部边沿的一处相铰接的。小圆盖(84)的作用是,当它盖下时,饮用者用手指头按压它,便可给瓶内充气;当它掀开时,饮用者可将吸管(3)首端上的小阀门(38)塞进圆筒状的小仓室(81)内。[注:饮用者在饮用饮料的间歇时间里,若此间歇时间较短的话,可将吸管(3)首端上的小阀门(38)临时性地塞进小仓室(81)内,而不必再去缠绕与储藏吸管(3),即当小阀门(38)塞进小仓室(81)之后,整条的吸管(3)是呈松散状态的;但若此间歇时间较长(例如隔天再饮用)的话,也可将吸管(3)及其小阀门(38)缠绕与储藏起来。]再有就是,在小圆盖(84)顶面的中心位置上,设有一个与之连成一体的半球状的小凸块(83)(参见图13),它(83)的作用是,减少小圆盖(84)与护盖(28)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因为如果是没有小凸块(83)的话,小圆盖(84)的顶面与护盖(28)的内面,二者间的接触面积就很大,当护盖(28)转动时,就容易促使小圆盖(84)及其整个推杆(80)都随之而转动。但由于拉伸弹簧(23)的一端是固定在推杆(80)底部的圆形挡板(21)上的,所以,整个推杆(80)及其拉伸弹簧(23)是只可作上、下运动,而不宜作旋转运动的。换言之,设置小凸块(83)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推杆(80)及其拉伸弹簧(23)作旋转运动。[注:图1中的推杆(24)其顶面(27)的中心位置上,也应设置一个半球状的小凸块,但制图时作了简化,未将其画出。]②、为了确保微型气筒(22)有良好的密封性,必须在其顶部设置密封件。此密封件可分两种方式设计:一种方式是在微型气筒(22)的顶部再设置一个含有螺纹(26)的护盖(28)(参见图1、13),此护盖可拧紧于微型气筒上部的导向圆壁(31)外围的螺纹(32)上;此护盖(28)也可拧开、取下。[注:当护盖(28)拧开取下后,推杆(80或24)在拉伸弹簧(23)的拉力作用下,可自动升起(参见图14)。]此护盖(28)的作用是,在瓶装饮料生产出厂直至饮用者饮用的这段较长或很长的时间里,它(28)可确保微型气筒(22)这一部分有足够的密封性。另外,饮用者在饮用饮料的间歇时间里,若此间歇时间较长的话,也可拧紧此护盖(28),以确保密封性。[注:a、虽然微型气筒(22)的底端固装有气门心(19),但它(19)的密封性难以恒久、可靠。b、护盖(28)上的螺纹(26)与瓶盖(33)上的螺纹(34)二者的旋转方向可相互相反设计,即假定护盖(28)拧开时是向反时针方向转的话,那么瓶盖(33)拧开时,则是向顺时针方向转。如此设计,其目的在于,当饮用者拧开护盖(28)时,就不至于将瓶盖(33)也一同给拧开。]另一种方式是(参见图15),免去前一种方法中的护盖(28),将推杆(80)的导向圆壁(31)布置得更向下一些(参见图15、13,两图相比),并使推杆(80)顶端上的小圆盖(90)的顶面(89)与瓶盖(33)顶端上的圆环面(87),二者可组合成一个平整的圆面(参见图15)。[注:a、此平整的圆面只有当推杆(80)及其小圆盖(90)下移至最底端时才形成。b、小圆盖(90)的顶面(89)上不再设置小凸块(83)了。C、小圆盖(90)也是通过一个小铰接轴(88)而与推杆(80)顶部边沿的一处相铰接的。]而后在此平整的圆面上,用粘合剂粘上的一个面积与之大致相等的圆形塑料膜(91)(参见图15),此塑料膜的一处边沿上留有一个凸出的拉耳(92),饮用者拉动此拉耳(92)便可将整个粘着的塑料膜(91)揭开,随后,推杆(80)在拉伸弹簧(23)的拉力作用下会自动升起。[注:a、塑料膜(91)揭开之后即可将其丢弃,也就是说,瓶装饮料生产出厂至饮用者饮用的这段时间里,它(91)可确保微型气筒(22)这一部分有足够的密封性。b、此种方法与上一种方法相比,其优点是,由于免去了护盖(28),使得饮料瓶的外表显得更加简捷和美观,但不足之处是,饮用者饮用饮料的间歇时间不能太长,因为揭去塑料膜(91)之后,微型气筒(22)这一部分的密封性难以恒久、可靠。c、也可将图1中的护盖(28)免去,再将图1中的推杆(24)的导向圆壁(31)布置得更向下一些(参见图1、16,两图相比),并使推杆(24)的顶面(27)与瓶盖(33)顶端上的圆环面(93),二者可组合成一个平整的圆面(参见图16),而后在此平整的圆面上也用粘合剂粘上一个面积与之大致相等的圆形塑料膜(94),此塑料膜的一处边沿上也留有一个凸出的拉耳(95)。关于塑料膜(94)及其拉耳(95)的作用等问题,前面已有叙述,不再赘述。]③、图1和图16中的推杆(24)的上部设有一个锥面(29),推杆(24)的导向圆壁(31)的上部也设有一个锥面(30),此两个相互对应的锥面(29、30)是起限位作用的,即当锥面(29)与锥面(30)二者相触时,推杆(24)就被限止,不能再向下推了。同理,图13、14、15中,均设有两个相互对应的锥面(85、86),此两个锥面同样也是起限位作用的,即当锥面(85)与锥面(86)二者相触时,推杆(80)就被限止,不能再向下推了。④推杆(24或80)的直径长度应略微地小于其导向圆壁(31)的内径长度,也就是说,推杆(24或80)与其导向圆壁(31)二者之间要留有间隙,因为瓶外的空气要流经此间隙而进入微型气筒(22)。⑤图1、13、14、15、16中的瓶盖(33)上,均可与现有技术一样设置防盗圈(35)。6、还有就是,在图9中的吸咀(37)的最外端上,可用粘合剂粘上一个直径长度与凸圈(36)的外径长度大致相等的圆形塑料膜。(注:制图时省略,未将其画出。)此塑料膜的一处边沿上应留有一个凸出的拉耳,饮用者拉动此拉耳,便可将整个粘着的塑料膜揭开。此塑料膜也可称之为防盗膜。此膜有两个作用,其一是它可确保在它被揭开之前,灰尘或其它脏物不会侵入吸咀(37)的内部;其二是此膜的完好无损,可向饮用者提示,瓶内的饮料未曾被人饮用过。7、本发明的饮料瓶其容量的大、小,可不只限于1.25升,即也可将其容量适宜地设计成大于1.25升或小于1.25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闽伟,未经金闽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379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节能电控开关
- 下一篇:便携式脑高级功能的心理生理参数实用测试系统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