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生物媒介的诱蚊方法及装置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01103749.0 申请日: 2001-02-13
公开(公告)号: CN1360834A 公开(公告)日: 2002-07-31
发明(设计)人: 林浩然;林易弘;陈光兴 申请(专利权)人: 生物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01N63/00 分类号: A01N63/00
代理公司: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巫肖南
地址: 台湾省*** 国省代码: 台湾;7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微生物 媒介 方法 装置
【说明书】:

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捕捉昆虫的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微生物媒介以吸引蚊虫,以便于达到控制目的或杀灭目的的方法及装置。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想要有效地防治昆虫,特别是对人类有害的昆虫,例如蚊虫。蚊虫之所以对人类有害主要是因为蚊虫会帮助散布传染疾病,诸如疟疾和黄热病等会经由蚊虫而散布传染;因此,为了要防止蚊虫相关的疾病的传播,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当局均一直持续不断地致力于蚊虫防治,以消除蚊虫相关的疾病。除了疾病防治的原因外,蚊虫叮咬而引致的痛痒及不便,也是另一个杀灭蚊虫的原因。由于完全灭绝蚊虫是几乎不可能达成的目标,因此,长久以来人类一直不断在寻找有效防制蚊虫的方法及机制,包括如何吸引蚊虫以便于捕捉及杀灭蚊虫。

为了从宿主身上吸取血液来提供卵发育所需的养分,雌蚊会四处飞行以寻找宿主吸食血液;一般而言,蚊虫乃是利用宿主所散发出的特殊化学成份来侦测锁定宿主,而人类宿主身上散发的特殊化学成份,也就是吸引雌蚊的引诱剂,乃为一些易挥发物。这些易挥发物包含多达300种至400种化合物,其来源可能是宿主的皮腺分泌物,皮肤上微生物的分解产物,或两者皆是。雌蚊是利用其嗅觉结构来侦测锁定宿主,其可在90英尺远处探测到宿主身上散发出的引诱剂,并进而锁定宿主。

目前常见防治蚊虫的方法,多半是经由化学方法来杀灭整个蚊虫群体,或是试图消灭它们的繁殖栖息地。这些方法不但麻烦又低效率,而且常常是具有生态破坏性的,特别是会引致有毒化学物至周围环境而造成生态污染。另外可行的方法是制造可以捕捉蚊虫的陷阱;其中各种不同的机构均曾用于制造蚊虫陷阱,包括光线、热度、二氧化碳、辛烯醇、水蒸气和乳酸,皆曾被考虑作为引诱剂。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防治雌蚊的方法和装置,其机制包括利用一细菌分解物和一酵母菌发酵液作为一雌蚊诱饵,该细菌分解物和该酵母菌发酵液的结合可同时吸引嗜血雌蚊以及非嗜血期的蚊虫。本发明并运用诱饵与热的结合模拟宿主,达成非常高的吸引率。本发明的方法包括吸引以捕捉蚊虫,或是先吸引捕捉并消灭蚊虫,以达成防治蚊虫目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微生物媒介的诱蚊方法及装置,其机制包括使用一蚊虫诱饵,以模拟人体体表温度和人体散发的气味来吸引雌蚊,并进而达到控制及诱捕蚊虫的目的。该装置中包括一可调控加热装置,会提供适当的热,来帮助微生物的培育和帮助一蚊虫诱饵蒸发。该蚊虫诱饵至少包含一细菌分解物和一酵母菌发酵液;该蚊虫诱饵对于人类不具有毒性,而且该蚊虫诱饵并非人工合成,乃是由其包含的发酵液或细菌分解物等以及其自然代谢产物所组成。此外,本发明也可以结合通电栅格或含杀虫剂滤网的使用以杀灭被引诱的雌蚊。

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例,本发明的装置为一可携带移动式蚊虫控制系统,可以在室内或在户外使用来捕捉蚊虫。该装置包含一上层隔间(UpperCompartment),该上层隔间有  多个导入隧孔,可让蚊虫飞入而被陷于该上层隔间中;一底层隔间(Botton Compartment);和一双头螺旋连结座(Thumbscrew Container),该双头螺旋连结座至少包括一顶指螺旋,一底指螺旋和一位于其间的栅格,以连接该上层隔间和该底层隔间。该蚊虫诱引系统还包括一第一固定装置以固定一第一容器,该第一容器至少包含一酵母菌发酵液;一第二固定装置以固定一第二容器,该第二容器至少包含一细菌培养基;以及可调控的加热装置,可以提供热以帮助细菌培养和酵母菌发酵。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装置的示意图。

图2A是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该装置的正面图;图2B是如图2A所示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该装置的部分分解图。

实例

某些本来就存在于人类汗液中的杆状细菌,已知会生产甲硫醇,而散发出如同干酪或人类脚底的气味。这些微生物可能是导致人类汗水散发气味的原因,而目前已有实验证明人类汗液经某些细菌代谢以后,产生易挥发性物质,对雌蚊有颇强的吸引力。因此,若能辨认分离出这些细菌,就可进而使用这些细菌来产生蚊虫引诱剂,以模拟人类气味来引诱嗜血性雌蚊。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物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生物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37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