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键盘按键的橡胶套消除噪音的方法及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01103563.3 | 申请日: | 2001-0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3722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0-02 | 
| 发明(设计)人: | 曾科;曾平蔚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平蔚 | 
| 主分类号: | G10H1/34 | 分类号: | G10H1/34;G10L2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05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键盘 按键 橡胶套 消除 噪音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橡胶和塑料两种硬度截然不同的结构件组合成的一种键盘按键的橡胶套消除噪音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电子产品(如电话机、计算器、电脑、电子乐器等)的键盘按键大都采用橡胶原料或塑料原料制作。橡胶原料制作按键有柔软,操作没有噪音等优点,但是若要制作成体积较大的橡胶键盘按键则很困难,由于橡胶的柔软特性而不能采用内空的腔体结构形式即只能以实体结构制作橡胶键盘按键,因此成本很高(耗料多,材料成本又高),而且还加工困难——注胶时冷却慢,缩水严重等,所以一般来说只有体积较小的键盘按键才采用橡胶原料制作。塑料制作键盘按键有坚挺(可采用内空的腔体结构形式制作键盘按键),体积大小不受限制,成本低且制作工艺简单,但是塑料键盘按键操作噪音(每次按动按键会产生两次杂音:当键盘按键受力向下运动按键底部碰撞电路板或导电簧片等装置时,产生第一次杂音;当键盘按键结束受力向上弹起恢复原位时,键盘按键周边台阶上壁碰击到机壳面板下壁即产生第二次杂音)较大,而且键盘按键体积越大操作的噪音就越大,操作按动频率越快操作的噪音也越大(电脑键盘的最大键——空格键的噪音大,就是一个例子)。在安静的环境里,这种噪音会显得很刺耳,令人讨厌,而在电子乐器的演奏过程中,这种噪音更会直接影响演奏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键盘按键的橡胶套消除噪音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将橡胶按键操作无噪音和塑料键盘按键可以做得体积大的两种优越性结合为一体,即可以制作既体积大而又操作无噪音或噪音很小的键盘按键。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键盘按键的橡胶套消除噪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橡胶材料制作键盘按键的有关部位以至在操作过程中橡胶材料部分能够有效避免塑料键体部分与机箱机体相关部位直接碰撞接触。
本发明的一种键盘按键的橡胶套消除噪音的方法,其特征还在于,键盘按键的橡胶部分中可能与机体相关部位产生较大力碰撞之处设计有缓冲减音的结构装置。
本发明的一种键盘按键的橡胶套消除噪音的方法,其特征还在于,键盘按键的橡胶部分与塑料部分分别有槽、勾等结构,所述槽、勾等结构使前述橡胶部分和塑料部分吻合相扣。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键盘按键的橡胶套降低噪音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构造一种由两种不同原料的结构件套合的键盘按键,包括橡胶套和塑料键体,所述橡胶套内壁有定位槽,所述塑料键体在与橡胶套定位槽相对应的位置上有定位勾,该定位槽和定位勾吻合相扣以至橡胶套和塑料键体能贴合为一体,在按键操作过程中所述橡胶套能够有效避免塑料键体与机壳机体相关部位直接碰撞接触,所述橡胶套的下缘可能与电路板或机板产生较大力碰撞的部位有规则排列的下端直径为0.1mm,上部直径为1.0-2.0mm,高度为1.0-5.0mm的形状呈倒立的圆锥体状的缓冲减音齿。
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在机壳面盖下壁有厚度为0.5-2.0mm,高度至电路板表面的导向壁围绕前述橡胶套的下部外缘一周,或者在机壳面盖上壁有厚度为0.5-2.0mm,高度为4.0-12.0mm的导向壁围绕前述橡胶套的上壁外缘一周。
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其特征还在于,有全套式和半套式两种结构型,所述全套式结构型的键盘按键的上部外表面完全由前述橡胶套覆盖;所述半套式结构型的键盘按键的上部外表面不完全由前述橡胶套覆盖。
实施本发明的一种键盘按键的橡胶套降低噪音的方法及装置,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橡胶材料难以做成较大体积的键盘按键的缺点;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键盘按键外型越大操作噪音越大,操作频率越快噪音也越大的难题。适合于作电子鼓等电子乐器的键盘按键及电脑、电话机等产品的键盘按键。
附图概述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全套式结构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半套式结构实施例的剖面图。
实现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平蔚,未经曾平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35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