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性调制器及其尖端通信无效
申请号: | 01102807.6 | 申请日: | 2001-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309474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8-22 |
发明(设计)人: | 张火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火荣 |
主分类号: | H04B1/16 | 分类号: | H04B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7237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性 调制器 及其 尖端 通信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电通信技术。
现有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缺点很多。在调幅通信方面,大家知道,已调幅波的频率为载波频率与调制信号频率相加、减的上、下边频。现有技术的双边带通信,占用的频带宽度为最高调制信号频率的两倍。在传送信号频率较高的通信中,占用的频谱资源很多。例如:一套电视节目的传送,占用的频谱大约相当于中波广播频段的8倍。这种通信技术受既定占用带宽限制而未能实行兼容调幅立体声、兼容立体电视和兼容高清晰度电视的播送接收,也未能实行可消噪抗干扰的调幅通信。从另一方面来说,现有调幅技术,不带信号的等幅载波占了发射功率的大部分能量。在调幅系数达100%时,两个边频带的能量一共只占1/3,功率利用率很低。对调频通信来说,虽然可以在接收机用限幅法消除噪声,但调频通信占用的频带比调幅通信更宽,频谱利用不经济。而且由于接收机的通频带很宽,在信号微弱而达不到限幅点时,噪声干扰特别严重,因为噪声与带宽成正比……现有通信缺点诸多,都归根于调制技术落后。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诸多问题而设计出一种线性调制器。这调制器是把信号调入载波,由载波发生幅度变化携带信号,而不是由上下边频携带信号。本技术与现有技术调幅效果不同之处在于,现有技术的调幅波发生频率变化,本技术的调幅波不发生频率变化,仍为原载波频率。要知道,现有技术的调幅波之所以变了频,因为现有技术是利用元件的非线性特性调幅,本技术的调幅波之所以不变频,因为本技术是在元件的线性工作状态下调幅。大家知道,单一频率的简谐波通过线性电路时,信号的形状(波形)不变,仍为具原来频率的简谐波。多频信号通过线性电路时,包含的频率成分仍和原来的相同。换言之,单一频率的简谐波或多种频率的信号通过线性电路,都不会产生新的频率,即线性电路没有变频作用。但对于非线性电路,当单一频率的简谐波通过它时,其波形将发生变化,这种波形的变化,必将产生新的频率分量——谐波。多种频率的信号通过非线性电路,就要产生这些频率的和频与差频及组合频率等。也就是说,信号通过非线性电路有变频作用,通过线性电路无变频作用。这就是本发明设计线性调制器的依据。据大众熟识的现有调幅技术,如果调幅器的元件工作于线性区域,就不能实现调幅。本发明的线性调制器,是在元件的线性区域内实行调幅,而且调幅系数可达100%。本发明的线性调制器,由PNP管差动电路和NPN管差动电路组合而成。详见下面讲解。
现在先以图1,三极管的输入特性曲线图,说明现有技术调幅与本技术调幅的三极管工作点不同。图中O点至A点的段落,是三极管输入特性曲线较弯曲的段落,A点至D点是较直线的段落,其中B点至D点是很直线的段落。现有技术调幅管的工作点必须在O点至A点较弯曲的非线性段落。本技术调幅的动态运用范围是在B点至D点很直线的段落。
图2是线性调制器电路图。图中将直流供电的电路省去未画。图中的BG1,BG2基极输入调制信号,BG3,BG4基极输入载波。BG3,BG4的集电极电流,由BG1,BG2集电极电流限制提供,因此该电路的工作实质,是以BG3,BG4的载波周率,通过L1R1、L2R2和通过L3R3、L4R4、对BG1,BG2的集电极电流取样,把调制信号的电流(电压)转变为载波振幅的电流(电压),具有调幅的性质。但为了使晶体管的动态运用不超出直线范围,输入的调制信号不能太强。受这种局限,调幅波包络线的峪值远远不能下降到O点,因而调幅系数很小。为了使调幅系数可达100%,必须采取下述措施:一、BG1,BG2的静态工作点略有高低差别,使由取样而获得的两路调幅波振幅略有差别;二、把对BG1,BG2集电极电流取样而获得的两路调幅波,以图中B1B2的接法实行倒相合拼(即相减)。这样,只要把BG1,BG2静态电流的差异配合输入适当强度的调制信号,就可以令B1B2次级输出的调幅波包络线峪值到达O值,从而达到100%的调幅系数。下面以图3作解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火荣,未经张火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28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