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β环状糊精高收率增产的新工艺无效
申请号: | 01101790.2 | 申请日: | 2001-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3636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8-14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金龙 |
主分类号: | C08B37/16 | 分类号: | C08B37/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3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状 糊精 收率 增产 新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β-环状糊精高收率增产的新工艺,尤其是用无芽胞嗜碱杆菌获得的环状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与淀粉反应生产β-环状糊精制备方法和设备。
β-环状糊精是由7个葡萄糖分子以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环状结构的化合物,β-环状糊精的立体结构为上狭下宽,两端开口的空筒,空筒内的直经7-8,高为7,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85%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可以安全用于医药、食品和其他它行业,
β-环状糊精是1891年发现,但一直到1970年初日本国发现嗜碱芽胞杆菌后,人类才真正可以小规模生产,到2001年为止,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可以生产,但收率均在35%左右,我国有几个小厂生产,成本较高,零售价在2.8-3万/T,由于价格昂贵,影响许多行业无法使用,因此,提高转化率,提高β-环状糊精的收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资料及报刊杂志上了解到我国生产β-环状糊精的方法,多采用无芽胞嗜碱杆菌获得的环状糊精转移酶与淀粉直接反应生产β-环状糊精,而美国专利92108913报到用从软化芽胞杆菌中获得的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制备环糊精在环己烷的存在下,增加环糊精的产量。其收率为35%。
已知反应淀粉液中加入某些配位剂可以引起转化率的提高,美国专利3.640.847号,记载着在1-葵醇存在下产品大多是α-环状糊精,在甲苯、环己烷存在下产品大多是β-环状糊精。我国报刊杂志中微生物杂志、食品与发酵工业,南开大学学报19953。6、1994。12、-工业微生物1995。25。2,淀粉科学于技术等有代表的论文和报道,都没有发现与本发明相同的,用无芽胞嗜碱杆菌获得的环状糊精转移酶与淀粉反应生产β-环状糊精,而加入高收率增产必须存在的有机化合物配位剂的技术特征的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工艺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β-环状糊精高收率增产的方法和新工艺设备,从而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使这一新材料分子微囊广泛的用于医药、农药、食品、等行业。
本发明的目的是按下述方法实施的:
在用从无芽胞嗜碱杆菌中获得的环状糊精转移酶与淀粉反应液生产β-环状糊精制备转化过程中,在转化液中必须加入的有机溶剂配位剂为纯苯、环己烷。目的是可以提高β-环状糊精的转化率,加快转化速度。
本发明的有机溶剂配位剂最佳用量是淀粉重量的5-10%,优选是5%。
转化过成中的温度保持在50-58℃,优选地是53℃
转化过成中的PH=7-10,优选地是PH=8-8.5
转化时间为8-48小时,优选地是14-18小时
转化完闭后,加淀粉酶、糖化酶水解转化液降粘。
转化液降粘降温后,温度控制在1-50℃,优选地是≤30℃。
提取过程有三种方案:
1:转化液降粘降温后,存储在多功能储罐内,由β-环状糊精自然沉降,随后将上层溶液取出,在转化液中将必须加入的有机溶剂配位剂纯苯、环己烷,二甲苯、甲苯及有机溶剂加入,其目的是将溶在水中的环状糊精分子和有机溶剂分子络合成水不溶的组合物。
2:转化液降粘降温后,采用离心机将大量的环状糊精提取后,在转化液中将必须加入的有机溶剂配位剂纯苯、环己烷,二甲苯、甲苯及有机溶剂加入,其目的是将溶在水中的环状糊精分子和有机溶剂分子络合成水不溶的组合物。
3:转化液降粘降温后,不经过任何处理,而在转化液中将必须加入的有机溶剂配位剂纯苯、环己烷,二甲苯、甲苯及有机溶剂加入,其目的是将溶在水中的环状糊精分子和有机溶剂分子络合成水不溶的组合物。
以上三种方法不影响本发明的任何技术措施。
将转化液降粘降温后,在环化罐中将转化液中已加入有机溶剂配位剂纯苯、环己烷,二甲苯、甲苯及有机溶剂的转化液,采用强力搅拌的环化罐,将转化液中的环状糊精分子和有机溶剂分子络合成水不溶的组合物。
将络合成水不溶的组合物用离心机分离。
将离心机分离的络合成水不溶的组合物加1-10倍的水,优选地是3倍的水,加热蒸馏回收有机溶剂。
将β-环状糊精进行精制,得到高含量、高品质的β-环状糊精。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祥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金龙,未经李金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17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降解一次性餐饮用具的制造工艺
- 下一篇:高效节能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