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叶片散热系无效
申请号: | 01100346.4 | 申请日: | 2001-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2999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6-20 |
发明(设计)人: | 吴鸿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鸿平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09 北京市东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叶片 散热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常温(40℃以下)热管式散热器,尤其是应用热管原理与模仿植物叶片形态结构形成叶片散热系。
目前,公知的热管是一种传热器,它利用工质吸收潜热相变蒸腾传热,具有比固体良导热体快百倍的热导率,长距离传热而自身温差小,利用这一原理,在热管外壁上形成许多同一良导热体材料的散热翅片,试图在常温下通过扩大散热面积而释放潜热形成热管散热器,但无论怎样扩大散热面积,固体传导热量,释放潜热的速度远远低于蒸腾传导的速度,便装高转速风扇强制散热,噪音很大,同时受此制约,热管散热器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当环境温度相对高,正置急需散热时,其散热能力却急剧减弱,一般限制在30℃以下的环境,导致在性能上热管散热器并不比普通的固体传导散热器优越,究其原因是现有热管散热器并未能彻底利用高性能的蒸腾传导原理。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叶片散热系,纠正现有热管散热器的结构形态,使工质蒸腾传导的速度不受固体导热速度慢的限制,形成直接蒸腾传导到散热叶片的内表面,直接向外界释放潜热,随着工质蒸汽压的减弱冷凝的形成,造就有利于工质蒸发冷凝循环的结构系统,实现高性能传导与散发热量。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利用导热薄板材料制成的叶片状密封的夹层结构,其最基本构成为密封散热层、冷凝网层、密封散热层这三个叠层,根据需要中间的冷凝网层可为不同网目的多层,各层均存在间隙腔,在每一片叶片的密封散热层上,分布着由半管状隆起形成的各具功能的叶脉,在蒸汽压高处形成进汽脉,随着蒸汽压降形成扩散脉,随冷凝聚集形成回流脉,在每一个密封叶片的基部(或中部)均有一个侧开口,而且侧开口连续着下一个叶片,因此若干叶片能以平行、放射、层叠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全密闭的公共基腔,基腔内联络着所有叶片中冷凝网层,是工质受热蒸腾散热冷凝回流的循环中心,基腔,间隙腔,叶脉构成工质循环的结构体系,大量的叶片外表面为散热面,由此构成叶片散热系,在基腔接收热量的部位为受热侧壁,壁内面为工质蒸腾介面,壁外面为受热侧面,可以复合需要致冷或散热的大功率器件,利用叶片之间的排列间隙形成对流风道,无需风扇便可有效地进行散热,也可装置风扇协助散热,由此达到高性能蒸腾传导与直接散发热量之目的。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模仿植物叶片形态结构,彻底地实现蒸腾传导与大面积直接散热,即造就了全方位工质循环结构体系,因此具有强大的传、散热能力,可在环境温度40℃以下,高效地应用在半导体温差致冷与计算机CPU或大功率电器件的散热上,可真正完成无机械运动的致冷与散热过程,也可装置低转速风扇,无噪音或低噪音长寿命地工作。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特征局部剖面示意。
图2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示意。
图3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示意。
图4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示意。
图中:1、密封散热层2、冷凝网层3、间隙腔4、进汽脉5、扩散脉6、回流脉7、侧开口8、基腔9、受热侧壁10、风道11、蒸腾介面12、受热侧面
在图1中,说明本发明的结构特征:由导热薄板(0.05~0.5mm)材料制成的叶片状密封的空心夹层,两侧壁为密封散热层(1),在中间空心夹层中有一层、二层或多层不同网目的冷凝网层(2),密封散热层与冷凝网层之间,冷凝网层之间均存在毫米或微米及间隙腔(3),在每一片叶片的密封散热层上,从纵剖面看,分布着由半管状隆起形成的各具功能的叶脉,依照工质蒸汽压高低,在蒸汽压高处形成进汽脉(4),随着蒸汽压降形成扩散脉(5),随冷凝聚集形成回流脉(6),每个密封叶片的基部,均有一侧开口(7),而且侧开口连续着下一个叶片的基部,因此若干叶片能以平行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全密闭的公共基腔(8),在基腔内联络着所有叶片中的冷凝网层,是工质受热蒸腾散热冷凝回流的循环中心,基腔、间隙腔、叶脉构成工质循环的结构体系,大量的叶片外表面为散热面,在基腔接收热量的部位为受热侧壁(9),壁内面为工质蒸腾介面(11),壁外面为受热侧面(12),由此构成叶片散热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鸿平,未经吴鸿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03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更新电子交通地图的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阿维菌素·丁硫克百威杀虫剂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