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壳用支座无效
| 申请号: | 00812077.3 | 申请日: | 2000-08-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371459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9-25 |
| 发明(设计)人: | 后藤祯祐;曾我隆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计算机娱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M11/00 | 分类号: | F16M11/00;G06F1/16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彦斌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机壳 支座 | ||
技术范围
本发明涉及机壳用支座,它用于支承机壳,以防止机壳翻倒。
背景技术
现在,许多装置,例如个人电脑、电脑的外存储器件,以及声像装置在某些情况下是这样构造的,使它们的安装姿态可以选择水平放置和垂直放置。
当选择垂直放置时,使用支座以避免这种装置翻倒。例如,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支座具有一对元件,每个元件具有咬合板,用于咬合和支承装置的两个侧面,以及放置面,用于在其上面放置装置,而两个元件借助螺钉相互接合(第一种说明性普通技术,例如,见日本待审专利公报No.5-26643)。
在其它情况下,例如这种支座具有一对支座元件,每个元件具有咬合段,用于咬合和支承装置的两个侧面,凸台,用于在其上面放置装置,以及脚柱,而这些元件可转动地相互连接(第二种说明性普通技术,例如,见日本待审专利公报No.6-350276)。
在其它情况下,一对书档(书架)实质上用作装置的支座(第三种说明性普通技术)书挡的构造,例如,采用板形段,它们以直角相互接合。然而,在涉及上述第一种普通技术支座的情况下,相应的元件是使用螺钉相互接合,再者,需要根据装置的宽度尺寸调节咬合板之间的间隔距离。由于这个原因,担心支座的装配操作可能复杂化。
在涉及上述第二种普通技术支座的情况下,相应的元件相互可转动地连接。由于这个原因,支座具有的缺点是结构复杂。
再者,在涉及上述第三种普通技术的书挡的情况下相应的书挡没有相互接合。因此,它不可能稳定地支承装置。此外,当作为脚柱的板形段相互搭接时,在相关的部分可能出现任何松弛。其结果是担心它能更难以稳定地支承装置。
本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的实现是为了解决上述不便之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壳用支座,其结构简单,装配操作容易,以及它可以稳定地支承机壳。
按照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壳用支座,它具有一对支座元件;每个支座元件具有机壳支承段,它具有支承表面段,同以支承机壳的侧面部分;以及连接段,用于支座元件的相互连接;而连接段接合至机壳支承段,当由顶视图观察时,其接合位置沿支承表面段相对于每个支座元件的机壳支承段的中心位置偏移。
由于上述布局,有可能获得具有简单结构的机壳用支座。再者,当支座元件放置在基座上时,不会产生松弛。
按照本发明的机壳用支座具有附着段,用于附着支座元件至机壳。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的机壳用支座具有一对支座元件;每个支座元件具有机壳支承段,它具有支承表面段用于支承机壳的侧面部分;连接段用于连接支座元件至另一个支座元件;以及附着段用于附着支座元件至机壳。
在这种布局中,希望附着段是凸块,它可以配合进入机壳上制成的孔内,因此,容易实现附着支座至机壳的操作。
还希望凸块设置在连接段。
相应的支座元件在一侧面的连接段的前端和另一侧面的机壳支承段相互连接,以及在另一侧面的连接段的前端和一侧面的机壳支承段相互连接。
特殊的是,孔是制成在机壳支承段内;以及可以配合进入机壳支承段的孔内的凸块制成在连接段的前端。因此,容易实现附着支座元件至机壳的操作。
还希望,支承机壳的支座元件具有实质上矩形的平行六面体形状,它是垂直放置的。
本发明上述的和其它的目的、特点和优点,可以从下面的说明结合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的附图明确地表示出来。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支座布局的透视图;
图2是碟片驱动装置的透视图;
图3是碟片驱动装置的底视图;
图4是碟片驱动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5是构成支座的支座元件的下部的透视图;
图6是支座元件相互装配状态的透视图;
图7是支座元件相互装配状态的底视图;
图8是支座安装至碟片驱动装置状态的透视图碟片驱动装置是垂直放置的;
图9是剖面图,示出设置在碟片驱动装置底表面段上的脚柱插入支座上制成的切口内的状态;
图10是碟片驱动装置的下部放大的前视图;
图11是支座安装至碟片驱动装置状态的前视图,驱动装置是无脚柱的;
图12是支座安装至碟片驱动装置状态的透视图,碟片驱动装置是水平放置的;以及
图13是支座安装至碟片驱动装置状态的侧视图,碟片驱动装置是水平放置的。
实现本发明的最佳模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计算机娱乐公司,未经索尼计算机娱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8120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