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高频杂讯且无冲击噪音之通讯用受话器构造无效
| 申请号: | 00809532.9 | 申请日: | 2000-07-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382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1-27 |
| 发明(设计)人: | 林仲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仲宇 |
| 主分类号: | H04M1/00 | 分类号: | H04M1/00;H04R25/00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汪惠民 |
| 地址: | 台湾省高雄市苓***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频 杂讯 冲击 噪音 通讯 受话器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通讯用受话器有关,特别是关於一种首创的手持听筒之受话器构造,藉由该受话器中扬声器的结构所发出的声音,可形具成一无冲击噪音、滤除高频杂讯及音质清晰自然的输出音域,进而增进通话品质。
背景技术:
通讯用受话器是将一远方的语音电能变为扬声器的机械能,再由该机械能转换成声能的装置,然而,在一般的语音电能中往往并非仅是单纯的能量传播而已,其传输介质中仍夹杂带著许许多多的电杂讯,而此电杂讯在经过受话器两度能量的转移变化後,该电杂讯并无法被自动消除而仍存在转换後的声能讯号中,致使发出的受话音质中经常会出现高频嘶嘶或低频嗡嗡之杂讯以及高音压冲击噪音,故不仅造成受话音质粗劣及严重失真,更严重的是接听通话者根本无法清晰听到受话器所输出的受话内容;
再者,上述传输介质中的电杂讯大都仅是造成受话品质中存有杂讯的原因之一,其它如电路系统所产生的热杂讯及电晶体(或半导体)所引起的杂讯等,皆是习用受话器尚未克服的问题,所以习用受话器结构欲完全消除输出音域中之杂讯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本发明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高频杂讯且无冲击噪音之通讯用受话器构造」,利用该受话器内部喇叭之构造,使其发出两种不同相位的音波,可先行在该受话器内部中行波形叠加干涉作用,使该输出音域中之中音频率范围(200Hz-4KHz)部份具有增强响应特性的效果,而其高低音频率部份则会将该音域中之高频杂讯做最大的滤除後使人耳无法接收听到,以达成组合的音波为一音质清晰自然及无高频杂讯的高品质音域,以改善习用受话器无法降低受话高频杂讯的缺点。
本发明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高频杂讯且无冲击噪音之通讯用受话器构造」,由於本发明在使用中必须将听筒中的受话器部位靠贴於人耳上,该受话器内部中喇叭上之两语音功率输出端侧的相对音压高底强度值较低者系朝向人耳方向,使得人耳收听到的是低强度音压之输出音域,以有效地阻绝人耳在使用受话器时受到高强度音压直接冲击,使听觉能力得到最佳的保护,即便该受话器发出强大的冲击噪音,人耳所受到的音压冲击亦微乎其微,使人们享有一健康及安全的受话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种「无高频杂讯且无冲击噪音之通讯用受话器构造」,包括一受话器本体及一置放於该受话本体内部空间中的喇叭,其中,该受话器本体的其中一侧面上穿设出至少一个出音孔,而该喇叭的外周缘面上环设有一圈共鸣板,而该共鸣板之其中至少一边侧面上的适当位置,被固设於该受话器本体的内壁面上,而该喇叭上两语音功率输出端侧之相对音压高低强度值较低者,系朝向该受话器本体之出音孔输出者。
其中,该共鸣板的外缘恰可抵贴於该受话器本体的内壁面上,且於该共鸣板的板面上适当位置穿设有至少一个连通孔。
本发明的优点是:形状、构造设计科学,具有无冲击噪音及无高频率杂讯等多重功效,能最大限度地消除音域中的高频杂音,获高品质的音域,使用过程中能有效阻隔高强度音压直接冲击人耳,从而能有效地保护人的听觉能力。
附图说明:
图1:系本发明之剖面示意图。
图2:系图1中A-A线剖示图。
图3:系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剖面示意图。。
图4:系图3中B-B线剖示图。
图中标号如下:
10-受话器本体 11-出音孔
20、30-喇叭 21、24-共鸣板
22-低强度音压音源输出端 25-连通孔
23-高强度音压音源输出端
δ-空隙 A-人耳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系包括一受话器本体10及一置放於该受话本体10内部空间中的喇叭20,其中,该受话器本体10之靠贴於人耳A的一侧面上穿设至少一个出音孔11,该喇叭20的外周缘面上环设有一圈共鸣板21,而该共鸣板21的其中至少一边侧面上的适当位置,被固设於该受话器本体10的内壁面上,且该喇叭20上两语音功率输出端侧之相对音压高低强度值较低者,系朝向该受话器本体10之出音孔11输出,亦即该喇叭20的低强度音压音源输出端22较为靠近该受话器本体10的出音孔11,而该喇叭20的高强度音压音源输出端23较为远离该受话器本体10上的出音孔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仲宇,未经林仲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8095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