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测梅毒密螺旋体的组合物和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0808942.6 | 申请日: | 2000-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3997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2-26 |
发明(设计)人: | 刘曦;布雷特·斯坦纳;伯塔·罗兹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国政府健康及人类服务部;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33/569 | 分类号: | G01N33/569;G01N33/571;C07K14/20;C07K16/12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维玉,丁业平 |
地址: | 美国佐***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梅毒 螺旋体 组合 方法 | ||
本发明制作于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and Prevention)。因此,美国政府拥有本发明的确定权利。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学和免疫学领域,具体说,涉及用于诊断因梅毒密螺旋体引起的疾病如梅毒的组合物和方法。特别是,本发明涉及检测只有梅毒密螺旋体才有的特异性抗原蛋白和肽。
发明背景
梅毒密螺旋体(T.pallidum)是微需氧的螺旋体,可引起梅毒,其为具有多种临床表象的全身性病。其它紧密相关的密螺旋体可引起品他病(品他病密螺旋体(Treponema carateum))、雅司病(梅毒密螺旋体极细密螺旋体亚种(Treponema pallidum subspecies pertenue))和非性病性梅毒(梅毒密螺旋体地方性密螺旋体亚种(Treponema pallidumsubspecies endemicum))。
在1996年,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报道,在美国有超过11,000例初期和二期梅毒病例。感染初期会引起被感染部位的溃疡;但细菌移动遍布整个身体,在一段时间内破坏很多器官。尽管早期用青霉素治疗可能会成功,但梅毒的早期症状是非常轻微的,并且很多人第一次被感染时没有及时寻求治疗。这种不及时治疗是有害的,因为晚期梅毒对器官的损害是无法逆转的。而且增加了可能传播和获得人类免疫缺损性病毒(HIV)的担心,HIV会通过梅毒引起的开放溃疡处而导致AIDS。
医学专家描述了梅毒疾病可以分成初期、二期、潜伏和三期(后期)阶段。没有经过治疗的病人在头两个阶段期间可能会感染其他人,这两个阶段通常持续1-2年。细菌从病人的开始的溃疡处散布到生殖器区域的皮肤或粘膜、嘴或性伙伴的肛门。细菌还可以穿过身体其它部位上的破损皮肤。在其后期阶段,未治疗的梅毒尽管不具触染性,但可以引起严重的心脏异常、精神紊乱、失明、其它神经性问题、甚至死亡。
初期梅毒的第一个症状是溃疡,即所谓的下疳。下疳在暴露后10天至3个月内出现,但通常在2-6周内出现。下疳通常出现在与性伙伴溃疡处接触的身体部位,如阴茎、外阴或阴道。下疳还可以在颈、舌、唇或其它身体部位处发展。由于下疳可能是不痛的并且可能存在于身体内部,因此可能不会被注意到。无论病人是否医治,下疳都会在几周内消失,但如果感染未在初期阶段得到治疗,则约三分之二的患者都会发展成梅毒的慢性阶段。
二期梅毒的标志经常是皮疹,其特征是褐色疮,约美分大小。在下疳出现后3-6周,皮疹随处出现,尽管皮疹可能会覆盖全身,但手掌和脚掌是最通常出现的部位。由于这些疮中存在活性细菌,与感染人破损皮肤的任何身体接触,性交或非性交的,都会在此阶段传播感染。皮疹通常在几周或几个月内痊愈。还可能会出现其它症状,如轻微发热、疲劳、头痛、喉咙痛、斑秃和全身淋巴腺肿胀。这些肿胀可以是非常轻微的,并且类似初期梅毒的下疳,无需治疗便会消失。
二期梅毒的征兆可能会在随后的一至两年内反复。如果不医治,梅毒可能会发展成潜伏阶段,在此期间疾病不再是触染性的并且不存在症状。尽管很多没有医治的个体不会遭受疾病进一步后果的痛苦,但大约三分之一的二期梅毒患者会发展出后期或三期梅毒的并发症。
在梅毒的三期阶段,细菌损害心脏、眼睛、大脑、神经系统、骨骼、关节或身体的几乎任何部位。这个阶段可以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后期梅毒可以导致精神病、失明、其它神经性问题、心脏病、甚至死亡。
在感染的早期阶段,梅毒细菌还频繁侵袭神经系统,并且大约百分之三至七的未治疗梅毒病人发展出神经梅毒。然而,神经梅毒的发展可以持续最多20年并且一些神经梅毒病人从不发展出任何症状。表现症状的患者可能会经历头痛、斜颈和发热,这些都是由于大脑内层发炎引起的。神经梅毒病人也可能会受到中风诸如麻木、虚弱或视觉问题的发作和症状的折磨。尽管神经梅毒可以医治,但治疗可能更困难并且其过程在HIV感染的病人中是不同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国政府健康及人类服务部;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未经美国政府健康及人类服务部;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8089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