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便携式电子设备无效
申请号: | 00806123.8 | 申请日: | 2000-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346456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4-24 |
发明(设计)人: | 约翰·昆廷·菲利普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约翰·昆廷·菲利普斯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H04M1/21;H04N1/00;H04N7/14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谷惠敏,李辉 |
地址: | 英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电子设备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JP-A-10164414中公开了一种已知的包括光传感器的电子设备。数码相机单元设置在笔记本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屏附近。这种数码相机单元包括:长的、不透明的圆筒,其能够自由地绕它的长轴旋转,并且具有一个从圆筒表面上切去的窄缝形窗口,使得上述圆筒的外观类似于邮筒。圆环形的反射镜设置在圆筒内上述窗口后面,其能够倾斜使得通过窗口的光能够向下反射到圆筒的轴上,并通过轴向安装的透镜聚焦到放置在圆筒底部的电荷耦合器件的表面。
相机单元可以旋转使得可以观察到支撑在垂直支架上的文件并捕捉到影像。这种布置具有以下几个缺点:首先,相机和文件安装在相互独立的表面,使得如果笔记本计算机或支架受到撞击或振动,那么捕捉到的影像就会模糊。第二,使用者必须在捕捉影像前将文件和相机精确对准,这是一个浪费时间的过程并且包括通过反复实验来定位文件支架的步骤。第三,必须分别携带支架,这样增加了使用者必须携带的物品的数量。
在US-A-5610730中公开了一种包括图像传感器的笔记本计算机。数码相机用于捕捉平放在桌子上的或者在其它放置计算机的表面上的文件的图像。但是,与JP-A-10164414中描述的布置相同,这种配置由于震动或文件相对于相机的未对准会引起影像质量的下降。
本发明旨在改善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括电子设备,其包括互相铰接在一起的第一翼和第二翼,光传感器安装在上述第一翼上,其中光传感器被配置成用于感测平放在第二翼上的文件。
因此,光传感器可以这样配置,使得其所对方向垂直于第二翼并且基本聚焦在第二翼上。
键盘可以设置在第二翼上并且显示屏在第一翼上。
也可以,将键盘设置在第一翼上,将显示屏设置在第二翼上。
优选地,便携式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摄影用闪光装置。这类便携式电子设备具有文件能够被均匀照射的优点。
光传感器所对方向可以相对于第一翼改变。
文件可以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到第二翼上。
优选地,固定装置包括:夹持装置,用于将文件固定在第二翼和夹持装置之间。
因此,夹持装置可以包括固定带,并且可以从卷轴上拉出固定带。
附图的详细说明
下面通过示例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a是将较大的文件固定在便携式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屏上的平面图;
图2b是将较小的文件固定在便携式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屏上的平面图;
图3是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相机单元的放大视图;
图4是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闪光单元的放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8是用于储存和输出透明塑料带的机构的放大视图;
图9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0是用于在个人计算机的一翼的整个表面上从一端到另一端滑动固定带的机构的放大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2a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2b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4是在本发明第八实施例中使用的相机单元的剖视图;
图15a是在本发明第八实施例中使用的可选相机单元的剖视图;以及
图15b是可选相机单元的平面图。
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和图2,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便携式个人计算机1包括:第一翼2和第二翼3,它们通过元件4a,4b沿第一长边4铰接在一起。这种布置使得当个人计算机不用时,两翼2,3能够折叠在一起。第一翼2的向内的表面具有键盘5、跟踪板控制器6、相机单元7和闪光单元8a,8b。第一翼2还具有电源插孔9、输入/输出端口10、3.5英寸磁盘驱动器11、硬盘驱动器12和主板13。第二翼3的向内的表面具有显示屏14和用于将诸如名片之类的文件16固定到第二翼3的向内的表面上的固定装置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约翰·昆廷·菲利普斯,未经约翰·昆廷·菲利普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8061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