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氨基酸生产菌以及用于生产L-氨基酸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00806019.3 申请日: 2000-04-07
公开(公告)号: CN1346402A 公开(公告)日: 2002-04-24
发明(设计)人: 郡司义哉;安枝寿;杉本慎一;辻本信晴;岛冈惠;宫田由理;大场麻奈美 申请(专利权)人: 味之素株式会社
主分类号: C12N1/21 分类号: C12N1/21;C12N1/32;C12N9/00;C12N15/52;C12P13/04
代理公司: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刘玥
地址: 日本*** 国省代码: 暂无信息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氨基酸 生产 以及 用于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工业领域技术。具体来说,本发明涉及通过发酵生产L-氨基酸的方法以及在该方法中使用的微生物。

背景技术

在工业上采用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芽胞杆菌属(Bacillus)、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沙雷氏菌属(Serratia)、青霉属(Penicillium)、念珠菌属(Candida)等微生物发酵生产氨基酸,例如L-赖氨酸、L-谷氨酸、L-苏氨酸、L-亮氨酸、L-异亮氨酸、L-缬氨酸和L-苯丙氨酸。为了提高生产率,使用分离自大自然的菌株或其人工突变体用作这样的工业微生物。已经公开了各种通过利用重组DNA技术增强L-谷氨酸生物合成酶的活性的技术,以提高L-谷氨酸的生产能力。

通过培育微生物例如上述微生物以及改进生产方法已经显著提高了L-氨基酸的生产能力。但是,为了进一步达到未来更高的要求,仍然需要开发以更低成本更有效生产L-氨基酸的方法。

关于通过发酵中醇(可以低成本大量获得的发酵原料)生产氨基酸的方法,常规已知方法采用以下微生物: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或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日本专利公布(Kokoku)号45-25273/1970)、精朊杆菌属(Protaminobacter)(日本专利申请公开(Kokai)号49-125590/1974)、精朊杆菌属或甲烷单毛杆菌属(Methanomonas)(日本专利申请公开(Kokai)号50-25790/1975)、微环菌属(Microcyclus)(日本专利申请公开(Kokai)号52-18886/1977)、甲基菌属(Methylobacillus)(日本专利申请公开(Kokai)号4-91793/1992)、芽胞杆菌属(日本专利申请公开(Kokai)号3-505284/1991)等。

然而,迄今为止已知没有利用嗜甲基菌属细菌(Methylophilusbacteria)生产L-氨基酸的方法。尽管已知EP 0 035 831 A、EP 0 037 273A和EP 0 066 994 A描述的方法为利用重组DNA转化嗜甲基菌属细菌的方法,但是利用重组DNA技术改进嗜甲基菌属细菌的氨基酸生产能力仍然不为人们所了解。

发明公开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新型L-氨基酸生产菌和利用所述L-氨基酸生产菌生产L-氨基酸的方法。

本发明人致力于实现上述目的,结果发现嗜甲基菌属(Methylophilus)细菌适用于生产L-氨基酸。而且,尽管通常认为获得嗜甲基菌属细菌的营养缺陷型突变体是困难的(FEMS Microbiology Rev.39,235-258(1986)和Antonie van Leeuwenhoek 53,47-53(1987)),但是本发明人成功获得了所述细菌的营养缺陷型突变体。因此完成了本发明。

也就是说,本发明提供以下细菌:

(1)一种具有L-氨基酸生产能力的嗜甲基菌属细菌。

(2)按照(1)的嗜甲基菌属细菌,其中所述L-氨基酸是L-赖氨酸、L-缬氨酸、L-亮氨酸、L-异亮氨酸或L-苏氨酸。

(3)按照(1)的嗜甲基菌属细菌,它可耐受L-氨基酸类似物或L-氨基酸辅源营养(auxotrophy)。

(4)按照(1)的嗜甲基菌属细菌,其中L-氨基酸生物合成酶活性提高。

(5)按照(1)的嗜甲基菌属细菌,其中二氢吡啶二羧酸盐合酶活性和天冬氨酸激酶活性提高,而且所述细菌具有L-赖氨酸生产能力。

(6)按照(1)的嗜甲基菌属细菌,其中二氢吡啶二羧酸盐合酶活性提高,而且所述细菌具有L-赖氨酸生产能力。

(7)按照(1)的嗜甲基菌属细菌,其中天冬氨酸激酶活性提高,而且所述细菌具有L-赖氨酸生产能力。

(8)按照(5)-(7)任一项的嗜甲基菌属细菌,其中选自天冬氨酸半醛脱氢酶、二氢吡啶二羧酸盐还原酶和二氨基庚二酸盐脱羧酶的一种、两种或三种酶的一种或多种活性提高。

(9)按照(5)的嗜甲基菌属细菌,其中所述二氢吡啶二羧酸盐合酶活性和所述天冬氨酸激酶活性提高,因为编码不影响L-赖氨酸的反馈抑制的二氢吡啶二羧酸盐合酶的DNA和编码不影响L-赖氨酸反馈抑制的天冬氨酸激酶的DNA通过导入转化细胞。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味之素株式会社,未经味之素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8060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