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压放电灯用发光管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00803811.2 | 申请日: | 2000-10-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340206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3-13 |
| 发明(设计)人: | 宫泽杉夫;浅井道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J9/24 | 分类号: | H01J9/24;H01J61/30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宗杰,叶恺东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电灯 发光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压放电灯用的发光管,具体而言,涉及设置毛细管而在其内部形成电极的发光管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高压放电灯用的陶瓷制成的发光管包括一体型和组合型,一体型是指一体形成形成放电空间的管部和插入电极部的毛细管部,组合型是指将管部和毛细管部作为单独部件形成、将它们组装后来形成。如图6的剖面说明图所示,放电管的电极部都采用下列结构:在由氧化铝或以氧化铝为主要成分的陶瓷形成的毛细管部11中,插入将电极部件12连接到由铌或钼等形成的电流导体13的前端上的电极,该电极部件具有由钨等形成的放电电极14,通过由玻璃材料形成的密封透明釉15来气密密封电极和毛细管之间的缝隙。
另外,任何发光管都由同时烧制管部和毛细管部来在相同温度下进行烧制。
因为这种毛细管类型的发光管为了管部具有良好的透光性而在高温下进行烧制,所以强度较低,在将电极插入毛细管部中后进行密封时,在毛细管部中容易产生裂纹。因此,为了避免产生裂纹,需精确地控制密封透明釉的流入量,或相应地增加毛细管的壁厚,从而增加机械强度。
但是,控制密封透明釉的流入量的方法在技术上要求高,增加毛细管的壁厚的方法不利于放电灯的小型化。
因此,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压放电灯用发光管及其制造方法,不需采用密封透明釉的精确控制或增加毛细管的壁厚的方法就可防止裂纹的产生。
发明概述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者研究是否利用陶瓷的烧制特性,即提高烧制温度时陶瓷的粒径变大而强度降低,反之降低烧制温度时陶瓷的粒径变小而强度增加的特性的结果,由新的方法也可得到不易产生裂纹的毛细管类型发光管,根据权利要求1的高压光电灯用发光管,由形成放电空间的管部和封闭其两端开口的同时插入电极的毛细管部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部和毛细管部共同由氧化铝或以氧化铝为主要成分的陶瓷形成,毛细管部的氧化铝的平均粒径为10μm-25μm。
权利要求2根据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毛细管部含有管部的1.5倍以上的氧化镁、氧化钇、氧化锆、氧化钪、氧化镧之一或其混合物。
权利要求3根据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管部和毛细管部共同由以氧化铝为主要成分的相同组成形成。
根据权利要求4的高压放电灯用发光管的制造方法,高压放电灯用发光管由形成放电空间的管部和封闭其两端开口的同时插入电极的毛细管部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部和毛细管部共同由氧化铝或以氧化铝为主要成分的陶瓷形成,管部和毛细管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不同的温度下烧制。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高压放电灯用发光管的电极部剖面说明图;
图2是表示氧化镁添加量与平均粒径·强度的关系的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发光管的制造程序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电极部剖面说明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的电极部剖面说明图;
图6是已有的高压放电用发光管的电极部剖面说明图。
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下面根据附图来详细说明具体化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高压放电灯用发光管的电极部的剖面说明图,发光管在左右两端具有开口部2a,由形成放电空间2b的管部2和插入开口部2a中的、插入密封电极部件(未图示)的圆筒形状的毛细管3形成。但是,毛细管3添加约为管部2的20倍的氧化镁,相对于管部2的氧化铝平均粒径为32μm,毛细管3的平均粒径变小为19μm,提高了毛细管3的强度。
由此,通过添加氧化镁,可减小平均粒径,因此,由于增加了强度,能够很大程度上防止电极插入时产生裂纹。由此,当密封时,没必要要求透明釉的流入量的精度,从而可能比以前在离管部更近的部位浸透透明釉。另外,没必要增大毛细管的壁厚,从而可容易小型化放电灯。
但是,氧化镁添加量也可以不是管部的20倍,如图2的氧化镁添加量与平均粒径·强度的关系所示,如果氧化镁添加量比管部多,则能够在平均粒径比管部2小的同时增加强度。但是,因为在1.5倍以下时,强度增大不很明显,在25倍以上时,强度不再与添加量比例地增加,所以添加量最好是从1.5到25倍。另外,图2还表示横轴为对管部的氧化镁的添加量的比、弯曲强度对管部的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碍子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碍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8038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糖尿病性局部缺血疾病的基因治疗
- 下一篇:减少电感耦合的电子元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