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进的电容器无效
申请号: | 00268954.5 | 申请日: | 2000-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458712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1-07 |
发明(设计)人: | 翁水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翁水德 |
主分类号: | H01G2/14 | 分类号: | H01G2/14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念冬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电容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学领域中的基本电器元件,特别是涉及一种能有效消除突波电压现象,并使电容器本身受到保护,而不会被烧毁的改进的电容器。
电容器因为具有暂储能量及启动电力释放的特性,所以在各类的电器装置或开关回路中使用相当普遍。又,电容器的制造厂商为节省成本及推行小型化,一般大都以塑胶膜为介质,即一般业者所称的金属化塑胶膜电容器。
金属化塑胶膜电容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安全性高,低损耗及高绝缘的优点,所以广泛的被使用在冷气机、洗衣机、电扇、马达、冰箱、照明灯具等的启动及其功率因数的改善。
但上述金属化塑胶膜电容器,在使用中如遇到突波电压将会击穿电容器本身,使电容器烧毁。一般电容器之所以会遭遇到突波电压,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
1、直接雷击所产生的突波。
2、接地不良所产生的突波。
3、各种磁性所诱发的突波。
4、因雷击间所诱发的突波。
5、开关电源所产生的突波。
6、静电特性所诱发的突波。
鉴于此,本创作人借多年从事产销相关产品的经验,经努力研究,并经不断的分析与改进,终于研制成功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电容器,其是于两侧的接头端分别与一压敏电阻的一端点焊,该压敏电阻的另端则点焊于一接地端,电容器在使用中两侧接头端所产生的高压会经压敏电阻的突波偶合再经接地端中合后,能有效消除突波电压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电容器,其是利用压敏电阻在休息状态时,对于受保护的电容器而言,具有很高的阻抗(数兆欧姆),而且不会改变原先设计的电路特性。但当瞬间突波电压出现(超过压敏电阻的崩溃电压时),该压敏电阻的阻抗会变低(仅有几个欧姆而已)并造成原电路短路;换言之,电容器本身因此受到保护,不会被烧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改进的电容器,包括一电容器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两接头端的中央搭配一接地端,并借由嵌固一电木片使二接头端及接地端成一不松脱的结合体,再借由二压敏电阻的一端分别点焊于接头端,该二压敏电阻的另端则贴焊于接地端,使电容器两接头端所产生的高压,可经二压敏电阻的突波偶合后经接地端中合,能有效消除突波电压。
本实用新型能有效消除突波电压现象,并使电容器本身受到保护,而不会被烧毁。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接头端、接地端、电木片、压敏电阻组合的立体示意图(侧视)。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接头端、接地端、电木片、压敏电阻组合的平面简易示意图(俯视)。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半剖视图。
如图1所示,接头端1、2、为U形槽的片状体,下端设有一嵌固脚11、21。接地端3为一片状体,下端为槽状。电木片4是相互嵌固于接头端1、2的一端上,在电木片4的中央再嵌固一接地端3,使二接头端1、2及一接地端3成一不松脱的结合体。
如图2所示,压敏电阻R1,其点焊端R11点焊于接头端1的下侧,另端的点焊端R12则点焊于接地端3的下侧;另端的点焊端R12则点焊于接地端3的下侧;同样的,压敏电阻R2,其点焊端R21点焊于接头端2的下侧,另端的点焊端R22则点焊于接地端3的下侧,此接头端1、2与接地端3分别点焊有压敏电阻R1、R2并借电木片4嵌固。
如图3所示,将二接头端1、2及一接地端3与二压敏电阻R1、R2及一电木片4所构成的不松脱的结合体,借接头端1、2的嵌固脚11、21嵌固于素子元件5的两侧,然后置入于电容器壳体6的容置室61内,并于容置室61的上端灌注胶结物7固定,使二接头端1、2及接地端3显露于外。
再如图4~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外形与一般的电容器雷同,但却多一接地端3,借接地端3点焊有二压敏电阻R1、R2,而压敏电阻R1另端点焊于接头端1,压敏电阻R2另端点焊于接头端2,使其构成一回路,当电容器的二接头端1、2装置于电器装置或开关回路中,在使用时,二接头端1、2所产生的高压会经二压敏电阻R1、R2的突波偶合,再经接地端3中合后,能有效消除突波电压现象所导致烧毁电容器的缺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翁水德,未经翁水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689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