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竖炉烘床无效
申请号: | 00267276.6 | 申请日: | 2000-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460529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1-21 |
发明(设计)人: | 贺建峰;赵忠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1/214 | 分类号: | C22B1/214 |
代理公司: | 山东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振勤 |
地址: | 2501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竖炉烘床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冶金球团竖炉生产用设备,特别是涉及球团竖炉生产的生球烘干设备。
通过成球机制成的球团(又称生球)一般含水8.0-8.3%,竖炉烘床(又叫干燥床)的功能就是脱去生球中的水份。在脱水过程中生球变得很脆弱,强度很低,生球的内部产生了蒸汽,特别球团的闭气孔中蒸汽形成了蒸汽压,这是生球爆裂的根本原因。生球爆裂后产生很多粉末,导致炉况变坏。因此,常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控制干燥带的温度;二是控制气流速度;这两个参数一旦被控制起来,竖炉只能处于低产状态,这是不可取的。目前,国内竖炉生球的烘干床基本上都是单层烘床蓖,烘床面积小。例如济钢,虽然采取不断降低烘床蓖角度的措施,但随着竖炉工艺和竖炉结构的改进,竖炉利用系数越来越高,生球的干燥越来越成为限制竖炉生产的环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竖炉生球干燥面积大,料层透气性和烘干效果好的新型竖炉烘床。
生产实践和研究表明,解决这一限制环节最有效的办法是增大干燥床的面积。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在原竖炉烘床蓖之上(或下)增加烘床蓖层,并把下层烘床蓖之下的烟气热量,利用热气分流墙结构使其到达上或中层,避免下层温度太高,烧坏下层烘床蓖,同时解决上层烘床蓖热量不足的问题。抬高布料皮带,或同时采用原烘床蓖稍向下移的办法,在这里下层烘床蓖基本只起布料的作用。面积相同的竖炉,烘床的面积将增加到目前普遍采用的单层烘床蓖的2倍以上,有效地解决了生球烘干能力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包括烘床、热气分流烘干墙。烘床采用多层相叠结构,即各烘床为上下多层相叠安置,每个烘床均为倾斜状,上面的烘床的下沿应高于下面的烘床上表面并留有一定间距,其间距能使生球顺畅的通过;上下两个烘床间位置相错开,即每个的烘床的上沿应有依托(如墙、支撑梁等)可靠着,使其与依托的间距应小于生球的粒径,烘床的下沿应离竖炉外墙或热气分流墙有一段距离,即烘床的下沿与竖炉外墙或/和热气分流墙不接触,以便于生球在其中间落下;生球在各烘床的下落轨迹为在依托物(墙)间往返。在导风墙上部设置有热气分流墙,可将烘床底部的热气提高到中上部烘床,使上下各层的生球同时干燥,增加了竖炉烘床的烘干能力。
由于采用多层干燥床,在面积相同的竖炉上烘床的面积大为增大,布在干燥床上的生球量就多,这样就降低了该区域的温度;气流速度也随之缓慢,生球因加热过快而爆裂情况得以改善,料层的透气性变好,上下各层烘床间的温度分布均匀,球团矿的质量将随之提高。避免了因球未干燥好、强度低的情况下进入高温区,在下降的料流和上升气流冲击下易粉碎的问题。由此可见,适当增大干燥面积是今后竖炉高产、优质的关键之一。本实用新型装置在有效解决竖炉生球烘干面积小的问题上,使整体结构紧凑,设备投资小,容易改造现有设备。
下面结合附图并以其为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纵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视图;
图中:1是布料皮带、2是热气分流烘干墙、3是上层烘床、4是中层烘床、5是下层烘床、6是捅料窗、7是导风墙、8是烘床支撑梁、9是竖炉外墙、10是热气出气孔、11是导风通道。
在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中,自上而下依此排列的上中下三层烘床3、4和5均为蓖型,各烘床蓖均为倾斜安置。上烘床3和下层烘床5均为中间高,上烘床3的两半烘床构成屋脊形,上下沿由水樑支撑,下层烘床5的两半烘床上沿与热气分流烘干墙2相连,上下沿由水樑支撑,即上烘床3和下层烘床5自里向外是下倾斜;中层烘床4的倾斜方向与上、下层烘床3和5的倾斜方向相反,自外向里是下倾斜,中层烘床4的两半烘床篦不相连,上下沿分别与竖炉炉墙9和热气分流烘干墙2有一定间距,并由上下水樑支撑,两半烘床篦下沿间距能使球顺利通过。生球被布料皮带1布置到上层烘床3中部,生球靠其重量自上而下从上层烘床3滚下,经中层烘床4的高点自由的向下滚落到下层烘床5的高点。为防止和消除粘料或堵塞现象,在竖炉外墙9上设置有捅料窗6,其位置在上烘床3和中烘床4的结合处。
在热气分流烘干墙2中设有导风通道11,在其顶部有水平或向上的热气出气孔10,该出气孔10对着上烘床3和中层烘床4,以喷出的热风对着上烘床3底部和中层烘床4上表面为佳。
布料皮带1布下的生球,首先在上层烘床3被来自其下热分流导气墙2导上的热气预烘干,而下落到中层烘床4上已预烘干的生球,进一步受中层烘床4底部上升的热气蒸烘和分流导气墙2上的热气喷烘,基本烘好的生球继续下降,经下层烘床5烘干后布入炉内,完成整个生球的烘干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未经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672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