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接器无效
| 申请号: | 00263786.3 | 申请日: | 2000-12-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458829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1-07 |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钦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松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芳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接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指一种组装在移动电话上以后,具有防渗水效果的连接器。
移动电话各项功能不论是通讯、充电、外接传真或互联网等,皆由设置于其内的主机扳提供,而主机板中部分电信号的传输则必须由连接器来完成,因此,连接器与主机板相互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现有的组装在移动电话上的连接器并无防渗水的设计,因而在潮湿的环境下使用移动电话常有信号传输不稳定问题发生,原因在于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或连接器与移动电话的壳体接合处可能渗进水,而影响信号的传输。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在移动电话上后不会有渗水的连接器,该连接器组装在移动电话上后,对接侧与焊接侧不相通,且与移动电话为密封式组装,因而可提供移动电话使用时不会渗水、不会影响到主机板的正常运作的功能,确保稳定的通讯品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连接器,其包括:
一具有焊接侧与对接侧的绝缘壳体,其上设有端子放置室;
一相邻于端子放置室、侧边设有卡板的锁固孔,该锁固孔的开口朝向
绝缘壳体的对接侧,且不与焊接侧相通;
一一体成型在端子放置室内的导电端子,其具有焊接部与对接部;
一框设在绝缘壳体的对接侧外周缘的止漏垫圈。
上述的端子放置室设有多个放置槽,其位于绝缘壳体对接侧的一方,且为垂直并列设置;导电端子的对接部为直立板状,焊接部由对接部延伸并经三阶的连续弯折后与移动电话的主机板平行;绝缘壳体的对接侧外周缘设有放置止漏垫圈的凹槽;相对于锁固孔的绝缘壳体上设有扣合片,该扣合片在锁固孔内具有卡扣部位;绝缘壳体焊接侧的左右两旁设有用于与移动电话的壳体相固接的固定孔。
由于以上的设计,当连接器与移动电话的主机板焊接连通并组装一体后,止漏垫圈阻隔在连接器与移动电话的壳体间,且由于导电端子的对接部与焊接部被隔绝在两侧,而可使移动电话具有防渗水的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装在移动电话的立体分解图与组合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装在移动电话的另一立体分解图与组合图。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1包括:绝缘壳体10、导电端子20、止漏垫圈30,其中绝缘壳体10为扁长形,具有与移动电话的主机板(未图示)焊接的焊接侧101,及与对接连接器连接的对接侧102,而在其近中央处设有端子放置室11,用于放置导电端子,该端子放置室11设有多个放置槽110,它们位于绝缘壳体10对接侧102一方、为垂直并列设置。
如图3所示,相邻于端子放置室11的左右侧设有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扣合的锁固孔12,该锁固孔12的开口朝绝缘壳体10的对接侧102,且不与焊接侧101相通,其侧边有卡板14。绝缘壳体10的对接侧102的外周缘设有凹槽15,可用以放置止漏垫圈30。而绝缘壳体10的焊接侧101的左右两旁设有固定孔13,用于与移动电话的壳体固接。
导电端子20,是一体成型于端子放置室11内的,具有对接部201与焊接部202,其中对接部201为直立板状,组装后可与垂直并列的放置糟110吻合,而焊接部202则由对接部201延伸并经三阶的连续弯折呈与移动电话的主机板平行的角度,可进行表面粘着焊接。
如图4、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装在移动电话5上的实施例,止漏垫圈30组装在移动电话5的上、下壳体50、51间的组装槽52内,且上、下壳体50、51的周缘间也设有止漏垫圈60,上、下壳体50、51的接合处及连接器1与组装槽52的接合处都具有防水渗的效果。而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1本身因为导电端子20的对接部201与焊接部202成型后并未相通,加上锁固孔12也未贯通到焊接侧101,因此,组装连接器1一侧亦不会有渗水,所以,整个移动电话使用时便不会有渗水影响信号传输的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松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松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637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