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楼房双变压式排气道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00262202.5 | 申请日: | 2000-11-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4450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8-29 |
| 发明(设计)人: | 刘柳枝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柳枝 |
| 主分类号: | E04F17/02 | 分类号: | E04F17/02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宋湘红 |
| 地址: | 518028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楼房 变压 排气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楼房厨房或卫生间的排气管道,尤其涉及一种包括主排气管道和并排设置的支排气管道的双变压式排气道结构。
目前,在民用住宅中,厨房与卫生间的废烟、废气多采用子母式、双止逆式(BPS型)、电磁止逆式(GDZ型)、变压式、止逆变压式排气系统而排出室外,但以上系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子母式各室内相互串气、串味;BPS型、GDZ型、止逆变压式三种系统当逆阀部件开启失灵时,串气、串味问题更严重;变压式排气管道如林润泉先生的三个专利----94205698.1“中高层楼房的变压式排气道”、95217761.7“多层楼房的变压式排气道”和94221499.4“高层楼房的变压式排气道结构”,其原理科学,但结构设计不合理,没有充分利用支排气道,一种结构不能从多层至高层通用,进气口的方位不可多变,而且从下往上排气管道占用的截面积相同而且大,占用了住房有效使用面积,另外高层的排气效果不理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变压式排气管道的不合理之处,提供一种减小截面面积、进气口方位可变、各种高度的楼层通用的双变压式排气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主排气管道和并排设置与之一体的支排气管道,在支排气管道上对应于各楼层的排气孔分别设置有一个进气口,支排气管道自底层起每二至四个进气口组成一个同截面变压支排气道区间,在上下相邻的区间之间设有堵板,每个区间内设有一个排气口,排气口设在支排气管道和主排气管道之间的隔断板上,且位于最上一个进气口的上方,在区间内每个进气口处设有导流装置,从下往上起第二个或第三个导流装置的对面设有变压装置;主排气管道从下往上起每二至四个排气口组成一个同截面变压主排气道区间,上下区间相通,从下往上区间的截面逐渐增大,在区间内每个排气口处设有导流装置,从下往上起第二个或第三个导流装置的对面设有变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1.由于支、主排气管道内均设置变压结构,充分利用了支排气管道的空间,在减小了排气道截面的情况下,防串气、串味的效果明显提高;2.进气口的位置可设在支排气管道上除隔断板外的任一面管壁上,使建筑设计更灵活;3.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排气管道截面上下一样且大的不足,从而相对增加了楼房的使用面积;4.本实用新型的排气管道适于4至36层的楼房,故从多层至高层均可通用。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实施例二中一至十层排气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至图7分别是图1中A′-A′、B′-B′、C′-C′、D′-D′、E′-E′、F′-F′放大的剖视图。
图8是实施例一中一至十二层排气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一中十三层至十九层排气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至图15分别是图8中A-A、B-B、C-C、D-D、E-E、F-F放大的剖视图。
实施例一为中开口式排气管道结构,即进气口的方位相对于排气口而言为中位。
如图8至图15所示,实施例一的排气管道由主排气管道3和支排气管道5组成,两者并排设置且连成一体,从下往上排气管道是由一节一节的管道对接而成,每节通常是一层或半层楼高,本实施例为一层楼高。在支排气管道3上对应于各楼层的排气孔分别设置有进气口1,支排气管道3自底层起每三个进气口组成一个同矩形截面变压支排气道区间,在上下相邻的区间之间设有斜形导流堵板4,它位于上面区间从下往上第一个进气口1的下方,其作用是:一是分隔上下支排气道区间,二是作为导流装置起导流作用。在每个支排气道区间内设有一个排气口6,排气口6设在支排气管道3和主排气管道5之间的隔断板8上,与隔断板8等宽,且位于最上一个进气口1的上方,在区间内每个进气口1处设有型导流板2,也是作为导流装置起导流作用,区间内从下往上起第二个导流板2的对面设有型变压板7。主排气管道5从第四层楼开始设置,从下往上起每三个排气口6组成一个同截面变压主排气道区间,上下区间相通,从下往上区间的截面逐渐增大,在区间内每个排气口6处设有型导流板2,区间内从下往上起第二个导流板2的对面设有型变压板7。
实施例二为左开口式排气管道结构。
如图1至图7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基本结构相同,区别在于进气口的方位不同,实施例二的进气口1’相对于其排气口6’为左侧方位,相应地,在进气口处1’导流板2’及变压板7’的安装方位也与实施例一不同。右开口式排气管道结构的进气口相对于排气口则为右侧方位。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进气口的方位多变,可以设在支排气管道上除隔断板外的任一面管壁上,这样使建筑设计更灵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柳枝,未经刘柳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622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