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非平直线底食用菌栽培袋无效
申请号: | 00261005.1 | 申请日: | 2000-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4480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9-19 |
发明(设计)人: | 邓里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里新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4000 福建省漳平***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直 食用菌 栽培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袋,尤其是非平直线底食用菌栽培袋。
我国七十年代开始用菌丝体栽培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用粉碎的木屑、菌草等培养料装袋成棒,其方法是:先将整卷的非折角塑料袋膜裁分成截,将每一截的塑料筒膜底部用手工缠袋扎紧或用手工缠袋扎紧后再加热热封,也有用封口机热封成平直线底的栽培袋,再用塑料机出料口将配制好的培养料从塑料筒膜上部敝口处注入填满,即可将塑料筒膜敝口处用带扎紧,最后进行高温灭菌等后续的栽培管理。由于将塑料筒膜底部手工扎紧或再加热熔封的栽培袋费时费工,且装料少,故而栽培成本较高;而将塑料筒膜底部用封口机热封成平直底的栽培袋,因装料时挤压力过于集中以及高温灭菌时的膨胀,容易造成栽培袋底部中间破裂,以致感染杂菌;而栽培袋底部两角又会增加转色脱袋的难度,所以菌棒的合格率较低。
为能解决上述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将塑料袋筒膜两侧向内折角,使袋体横截面呈“工”字形。中国专利申请ZL96245443提出,当塑料筒膜两侧向袋内折角,就能阻止袋体破裂和杂菌的感染,且降低生产成本。但对于平直线底的栽培袋来说,很难实现这一目的。因为培养料与风力一道挤入栽培袋,不论对折角塑料筒膜底封平直线四片与二片的两个交点还是对非折角塑料筒膜底封平直线的中段而言都易破裂,故而未能从根本意义上提高菌棒的合格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食用菌栽培袋,尤其是非直线底食用菌栽培袋,它能有效地提高菌棒的合格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将上部敝口的折角或非折角塑料筒膜底部密封成非直线底。
塑料筒膜的非直线的中间突出线段朝向最底沿。
塑料筒膜非直线底的非直线为圆弧线或凹凸线。
本实用新型因为只需要塑料筒膜底部密封成非直线底,所以结构特别简单;同时由于着眼点不在于改进装料机,所以它对装料机的装料速度及操作方式没有任何特殊要求;另外由于底部的非直线中间突出线段朝向最底沿,容易分解装料形成的挤压力且不会产生栽培袋的两底角,所以容易实现提高菌棒合格率的要求。
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非平直线底食用菌栽培袋主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非平直线底食用菌栽培袋折角与非折角横截面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非平直线底食用菌栽培袋的一种大弧形线底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非平直线底食用菌栽培袋的一种凹凸线底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结构的细节及工作情况。
如图1所示,该栽培袋包括一截塑料筒膜1,塑料筒膜的上部为敞口2,底部密封成非平直线底3。图2的上图为非折角塑料筒膜1,下图为折角塑料筒膜1,均适于密封成非平直线底3。图3所示塑料筒膜1的非平直线的3为一种大圆弧线底。图4所示塑料筒膜1的非直线底3为一种凹凸线底。密封塑料筒膜1的底部时,应配有相应非平直线形状的封刀并装至封口机上进行。制成的栽培袋所用的装料、扎口等栽培方法与常规方法相同。本非平直线底实用菌栽培袋适于各种实用菌和药用菌培养料栽培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里新,未经邓里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610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亚麻细纱管
- 下一篇:带有胶板滚筒的加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