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盘驱动器测试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254425.3 | 申请日: | 200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439022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7-11 |
发明(设计)人: | 周俊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文意,陈红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盘驱动器 测试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盘驱动器测试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可使组装工时减少、并可使测试结果更为准确的光盘驱动器测试装置。
CD-ROM(只读光盘驱动器)、CD-R(光盘烧录机)、DVD-ROM(数字影音只读光盘驱动器)等配备(以下通称为光盘驱动器)在个人电脑中已是不可缺少的,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在各光盘驱动器出厂前,均会接受各种不同的测试。
图1为显示一种常规的光盘驱动器测试装置10,它设有一底座1作为装置的基座,在底座1的上盖部分设有一基板3,且在基板3上设有数量众多的探针31以及四个定位杆32;支撑板2直立地设置在基板3上,在支撑板2上形成有第一连接板21、第二连接板23,两导杆22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1和基板3之间。
加压装置5设置在第二连接板23上,它具有一把手51、连动机构52和一加压杆53,连动机构52可将来自把手51的下压力传至加压杆53;加压杆53的一端与连接机构52连接,加压杆53的另一端则与一加压板4连接,加压板4可沿着导杆22上下移动,且在加压板4上形成数量众多的抵接棒41。
标号6代表测试本体,它设置在底座1内,光盘驱动器测试装置10的测试本体6其实就是一台不包括光盘驱动器电路板的光盘驱动器,此测试本体6经由数条第一讯号线7将测试结果传送至显示器8。
参考图2,底座1内部除了设有测试本体6外,还包括排线61、连接器62和数条第二讯号线63。排线61用以传送测试本体6的讯号,且与连接器62连接;连接器62再借由数量众多的第二讯号线63与设置在基板3上的各探针31连接。
使用光盘驱动器测试装置10的测试步骤为:首先将光盘驱动器的电路板9(以下称为待测电路板)放置于基板3上,并借由使待测电路板9的定位孔92与基板3上的定位杆32对齐,而将待测电路板9定位在基板3上,且使位于电路板9表面上的焊点91分别于探针31对齐;之后操作者利用加压装置5下压加压板4,加压板4上的抵接棒41可使焊点91与探针31确实抵接;最后利用开关64开启测试本体6,由显示器8观察待测电路板9是否正常。
常规光盘驱动器测试装置10的构成和操作方式如上所述,其缺点在于当组装光盘驱动器测试装置10时,需利用人工利用数量庞大的第二讯号线63将连接器62和各探针31一一连接,也即,如果待测电路板上有200个测试点(也即,200只探针),必须人工手焊200条讯号线,如此人工配线的方式,不仅组装工时较长,且维修不易;另外,由于各测试装置中的讯号线的长度不一,容易产生讯号衰减不稳定的因素,而产生同一待测电路板利用不同的光盘驱动器测试装置所得的测试结果并不相同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由测试本体、测试电路板、基板、加压装置、底座和支撑板所组成的光盘驱动器测试装置,它不仅节省测试工时,而且也保证了测试的准确性,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它包括有:
一测试本体;
一测试电路板,与该测试本体电性连接;
一基板,它用以承载该待测电路板,且其上设有多个探针,其中那些探针的一端与该测试电路板抵接;以及
一加压装置,它用以使该待测电路板与那些探针的另一端抵接。
该光盘驱动器测试装置,还包括:
一底座,它用以收容该测试本体和该测试电路板,且承载该基板;以及
一支撑板,直立地设置于该基板上,用以设置该加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它可节省组装工时,并可确保测试结果正确无误。
图1显示常规光盘驱动器测试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显示常规底座内部示意图;以及
图3为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内部的示意图。
现在结合上述各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参考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光盘驱动器测试装置的大致构成与常规光盘驱动器测试装置10相同,其设有一底座1作为装置的基底,在底座1的上盖部分设有一基板3,且在基板3上设有四个定位杆32;支撑板2直立地设置在基板3上,在支撑板2上形成有一第一连接板21、第二连接板23,两导杆22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1和基板3之间。
加压装置5设置在第二连接板23上,它具有一把手51、连动机构52和一加压杆53,连动机构52可将来自把手51的下压力传至加压杆53;加压杆53的一端与连接机构52连接,加压杆53的另一端则与一加压板4连接,加压板4可沿着导杆22上下移动,且在加压板4上形成数量众多的抵接棒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544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