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力循环的污水处理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00254061.4 | 申请日: | 2000-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448834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9-19 |
| 发明(设计)人: | 吴焕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焕然 |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50011 河北省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水力 循环 污水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力循环的污水处理装置。
目前,国内污水治理通常采用生化法,这种方法占地面积广,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和处理时间长,一般企业难以承受。由于生化的菌类活性受温差影响大,在北方地区的不同季节处理效果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污水治理的另一种方法是絮凝法,这种方法具有占地少,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运行时间短以及便于操作和连续运行等优点,但其存在运行成本高及不能达标排放的缺点,也难以推广使用。美国的一个公司发明了一种絮凝装置,对絮凝技术作了很大的改进,处理一般污水,投药量及动力耗费都大为减少,从而使运行成本降低,通过该装置处理后再辅以其它方法即可实现废水回用或达标排放。但其絮凝罐高度过大,运输、维修、操作均十分不便;该装置的污泥、污水与清水同处于一个罐体中,排泥产生的压力降会使悬浮层上下波动,频繁的排泥使悬浮层基本处于不稳定状态,有时甚至被完全破坏,直接影响处理效果;同时,该装置在投药混合后的絮体形成阶段没有速度梯度,其间又没有调整环节,所以其投药量仍偏高,尤其对处理高浓度废水困难很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通过利用流体的横截面积及升降方向的变化使装置高度降低,更便于制造、运输、安装、维修和操作,减少占地和投资,便于工业化运行,缩短整个运行过程,设置三级混合的结构,形成水平高度稳定的悬浮层,实现瞬时、完全混凝,获得良好的污水处理效果,同时节约能耗和药剂的水力循环的污水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完成的:改变原技术流体单一往上的流向,设置匹配的旋流器、回流筒、汇合筒、伞形罩及絮凝罐,使流体呈上升-下降-再上升的三段曲折路线,实现动态中对流体作上下及旋转的搅拌混合,每段路线流体横截面呈递增形式,而使絮凝速度达到递减,同时使装置的高度大幅度降低,使制造、运输、维修及操作更为方便;絮凝和排泥两个结构分别设置并相互分离,避免了因排泥引起的压力降而使悬浮层波动不稳;在旋流器与污水泵之间设置有静态混合器以增强混凝效果,因其为管道混合,故不需要增加动力;旋流器的进口为双圆弧曲线,优于切线及渐开线曲线;回流筒与伞形罩通过螺纹相连接,旋动螺纹付可调整伞形罩大端与絮凝罐内壁的间隙来控制其流量大小,以适应不同浓度的原水,在回流筒上口与底口存在液体高度差,因而底部压强大于上口压强,还因其上口部位有从旋流器顶端向上流动的稳流层,速度仍较高而产生负压,回流筒底部已经絮凝的较坚实絮体被带动向上运动与原水混合;本装置为三级混合:污水泵为一级混合,静态混合器为二级混合,旋流器为三级混合,有效保证了瞬时、完全混凝,一端进污水,另一端出清水,动力源仅为一个污水泵,使能耗大大降低。
本实用新型与上述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主要优点:
1、本装置设计结构合理,利用流体的横截面积及升降方向的变化,比美国上述装置高度降低了2/3,而且更便于制造、运输、安装、维修和操作,也满足了絮凝要求:即混合(瞬时、完全)-初绒(中速)-成绒(低速)-絮体坚实排放。
2、本装置便于工业化运行,整个循环过程可在2~5分钟内完成,而生化法则需12小时,美国设计的絮凝装置需30分钟;一般废水处理只需经过本装置处理后即可达标,如处理高浓度污水(如造纸黑液等)经本装置处理后,再加以过滤后即可回用。
3、本装置形成泵-静态混合器-旋流器三级混合,悬浮层水平高度稳定,实验证明:稳定的悬浮层可以节约药剂1/3-1/2,处理吨污水耗能少,一般污水吨耗电仅0.1kwh,使处理污水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打破了絮凝运行成本高的常规。
4、在絮体和原水之间增加了调整环节,絮体适度回流与循环,运动无死角,大大增强了絮凝效果并节省药剂。
5、通过本装置为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及将生活污水和城市污水治理为工业自来水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水力循环的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焕然,未经吴焕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540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冲排灰浆水及高硬水系统防垢装置
- 下一篇:永久磁能动力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