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抽取式的不断电系统电池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253044.9 | 申请日: | 2000-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452146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0-03 |
发明(设计)人: | 梁国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国恩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H01M2/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金瑞 |
地址: | 加拿大***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抽取 断电 系统 电池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抽取式的不断电系统电池装置,特别是该装置可以方便地将电池与电源供应装置组合与拆卸,使更换电池或维修更为方便。
本实用新型不断电系统的原理在于在供电正常的状态下,将电能储存在一装置内,而该装置则和电器设备连接;当正常的供电中断时,该装置则自动地将所储存的电能输送至电器设备以维持其正常的运作。因此,不断电系统对于重要的电器设备是十分重要的安全保护设施,尤其是对于现代社会十分依赖且使用非常普遍的计算机系统,更必须仰赖此种产品的保护才不会让重要的资料流失,同时也能保护硬件设施免于受到电压突然改变所引起的的不良影响。
传统的不断电系统是在一壳体的内部设有可以充电的电池与预定的电路,电器设备即与该电路连接并且由电池储存电力以供应电源。一般的充电电池平均寿命为二年,期限一到便可能随时发生故障而需要更换新品。然而,由于常规的不断电系统是以多个螺丝将电池锁固在壳体的内部而无法从外部看到,因此当需要更换新的电池时,需要先耗费较多的时间与人力来拆开壳体并卸下电池,然后将新的电池换上,再将壳体重新组装、锁固。其整体的作业较为麻烦且不方便。因此,本实用新型是基于前述传统不断电系统在拆、装电池时所存在的缺陷加以改良的发明创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抽取式的不断电系统电池装置,该装置的电池与壳体为滑动式的组合,并且使电池的部份显露于壳体外,再通过数个螺丝将电池与壳体固定在一起,从而实现电池与壳体方便的分离与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抽取式的不断电系统电池装置,该装置适合于在其壳体上设置多个槽口,并使每一个槽口均组合电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抽取式的不断电系统电池装置,包括一壳体与至少一个电池,壳体至少设有一槽口,对应该槽口的壳体内部设有电源供应装置,并在壳体前方的面板设有多个螺孔;所述电池可以滑入壳体的槽口内,并且与电源供应装置组合,在所述电池的前方设有一面板,且在该面板上设有多个对应于前述螺孔的洞孔,可以利用螺丝穿过洞孔后锁入该螺孔而将电池与壳体固定,当卸下螺丝时则可以抽出电池以便于更换或维修。
经过对下列附图的进一步说明,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及功能更为了解。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与壳体组合关系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与壳体组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应用在具有多个槽口的不断电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3的装置组合状态的侧视平面图。
图中
1 壳体 21 把手
10 面板 22 洞孔
11 槽口 3 电源供应装置
12 螺孔 4 螺丝
2 电池 5 界面电路板
20 面板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抽取式不断电系统电池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系包括一壳体1与一电池2;其中,该壳体1的前方设有一面板10与一槽口11,在槽口11的相对两侧分别至少设有一螺孔12,而对应该槽口11的壳体1内部设有电源供应装置3。把前述电池2的形状与尺寸设计成几乎恰好可以滑入槽口11内,并使设在电池2后端的接头可以组合于电源供应装置3的接头;而在电池2的前方设有一面板20,且在该面板20上设有一把手21与多个对应于前述螺孔12的洞孔22,该把手21的较佳实施方式是以枢接的方式设在面板20,使得把手21可以转动而可以将其转成垂直状态以避免造成对使用者及空间的干扰,在想要卸下电池时再将把手21掀成水平状态而便于拉出。
藉助于前述的设计,当欲将壳体1与电池2组合时,则将电池2滑入壳体1的槽口11内,直到电池2后端的接头与电源供应装置3的接头组合后,再以螺丝4穿过电池面板20的洞孔22后再锁入壳体1的螺孔12,而将电池2固定在壳体1(如图2所示)。当欲更换电池2时,则只要将螺丝4旋松并卸下,即可以手握住把手21而拉出电池2,其操作非常方便、快捷,可以因此节省维修时间与人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国恩,未经梁国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530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