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辐射手机翻转转接受话器无效
申请号: | 00250584.3 | 申请日: | 2000-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468233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2-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力;马芳;张诗梦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力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100086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辐射 手机 翻转 转接 受话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够直接插接在手机上的防辐射手机翻转转接受话器。
目前,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着手机,使用的频率和时间在日益增加,手机已经成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为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手机是依靠设置在其上的天线感应接收空中的无线信号,或通过天线和发射管发射无线信号,传递信息。人们在使用手机时,需要将距离手机天线和发射管距离很近的受话器紧贴在耳部听话,这样在通话中,使用者的脑部难以避免地接受着无线信号产生的电磁辐射。这种的电磁辐射引起的疾病正在增多,各种手机防辐射的产品应运而生。但是,现有的防辐射产品或是在受话器部位贴膜,或是利用耳机传递受话器音。实践证明贴膜几乎起不到防辐射的效果,使用耳机时,人们往往感到不如手持通话习惯,不方便,而且耳机的使用效果也不理想,周围噪音干扰大。因此,如何将手机受话器,尤其是现有的大量使用中的手机的受话器如何远离使用者的脑部一直困扰着业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辐射手机翻转转接受话器,它能够直接插接在手机下部,使手机受话器转接远离天线,使用者接话时,可将手机上下翻转过来,在使用手机通话时,使其脑部远离天线和发射管部位,从而达到防止或减弱电磁辐射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辐射手机翻转转接受话器,它包括壳体和伸出壳体可直接插接原手机转接器插接口的插接脚,壳体内设有受话器,对应受话器位置设有便于出声的孔洞,插接脚通过电缆与壳体内的受话器电气连接。
所述的壳体面向手机本体的周围侧缘可设有能够弹性卡合在手机外壁上的转接受话器紧固件。
所述的紧固件可带有依据手机形式开设的弹性倒钩。
所述的紧固件可为壳体两侧面、能够卡合在手机两侧壁上的弹性卡片。
所述的紧固件可为壳体正面和背面、能够卡合在手机正面和背面壁上的弹性卡片。
所述的带有受话器的壳体可直接粘贴在手机的翻盖内面上或推拉板面内面上,插接脚通过柔性电缆插接原手机转接器插接口。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分析可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制造容易,使用方便、灵活,可依据各种手机形式设计的壳体和插接脚,直接插接在手机的手机转接器插接口上,如同现在手机耳机的连接方式一样;对于带有翻盖的手机可将超薄型的本实用新型粘贴到翻盖内面上,本实用新型通过柔性的电缆插头与手机的转接插口相接即可。由于电磁辐射随着距离的增加,按照幂级数地衰减,因而使用者使用本实用新型能够将电磁辐射源离开脑部一段距离,避免和减少了电磁对脑部的辐射,保证使用中身体的健康。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天线、发射管与受话器、距离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在手机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连接在手机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实施例的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种连接在手机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实施例的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7所示实施例的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揭示了本实用新型受话器2和原手机1受话器13与天线11、发射管12距离的示意图。从中可明显得出,原手机1固定位置的受话器到天线11、发射管12的距离r1、r2远小于,采用本实用新型后,受话器到天线、发射管的距离R1、R2。由于距离和辐射量成幂级数的衰减关系,因此使用本实用新型能够大大降低手机辐射对人体脑部——这一重要器官的危害。
如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防辐射手机翻转转接受话器2,可直接插接原手机1转接器插接口上。它包括壳体2和和伸出壳体的插接脚22,插接脚22可直接插接原手机1转接器插接口内。壳体2内设有受话器,对应受话器位置设有便于出声的孔洞21,插接脚22通过电接插脚线与受话器电气连接(电气连接可参见现有的转接器耳机连接,在此不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力,未经张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505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