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叁曲轴摆环机无效
| 申请号: | 00250306.9 | 申请日: | 2000-09-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4388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7-11 |
| 发明(设计)人: | 胡瑞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瑞生 |
| 主分类号: | F16H1/00 | 分类号: | F16H1/00;F16H21/00;F16H37/1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301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曲轴 摆环机 | ||
本专利涉及一种原动机和工作机械之间的中介机构—新型行星减速(增速)部件,能够综合改善现有减速(增速)机的经济技术指标,特别是提高承受超负荷的能力和大幅度降低噪音。一、背景技术:
1、各种行星减速机(参见〈机械工程手册〉〈传动设计卷〉
P2-232、P2-240)
2、ZL96116914.1,〈多拐曲柄内啮合行星传动机构〉
发明人:胡瑞生。
自从我国引进苏联〈单环机〉、英国〈三环机〉技术以来,近十五年中申报与此相关的专利已经很多。此类专利开辟了圆柱齿轮内啮合传动广泛应用的前提,从根本上改进了行星传动的方法,对世界齿轮传动理论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申请人根据十余年研究、试制此类机构的经验,确认现有技术迫待解决以下问题:
1、现有常规行星传动方法(如上书所列举),大都存在噪音严重,机构复杂、传递功率小、效率不高、惯性力不平衡、过载能力低等等弱点;
2、〈摆环传动〉采用可靠的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但每一单片摆环,存在“运动死点”。〈单环机〉、〈双环机〉均不能连续均匀运转;叁环以上机组,每一单片环在0度和180度相位角啮合时,支点反力无穷大,运动不确定,效率为负值,这是它们的致命弱点,故称0度和180度为“死点”位置,此时靠其他环片帮助渡过死点。
3、〈三环机〉、〈四环机〉、〈六环机〉等均发现在“运动死点”位置,存在轴承和齿牙严重磨损,整体机组效率下降,震动加剧,动平衡破坏等一系列毛病;而且环片数量增加后,加工精度要求高,装配工艺难。
4、当今在国内、国外关于圆柱齿轮内啮合传动的几何计算、啮合干涉验算和切削干涉验算,尤其是抗弯曲强度计算和接触强度计算,均未形成权威性的标准,众家学说纷纭,莫衷一是。二、本专利申请之目的:针对上述1、2、3点,提出一种叁曲轴、多环片、结构简化、噪音小、效率高、惯性力平衡、过载能力强的行星传动机构。关于几何计算,我们已解决,不在本专利中论述。三、本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和实施方式:
由三根曲轴(1)和环片(2)、内齿轮(3)和中心轮(4)组合而成,环片(2)与内齿轮(3)相互固定,曲轴(1)有三根,安装在环处(2)上,分布在内齿轮(3)的外围圆周上,环片(2)和内齿轮
(3)在一个平面上移动,其特征在于:曲轴(1)设置三根,环片上制三个孔安装曲轴的拐径轴承;曲轴(1)的拐径中心线,相对于曲轴的安装中心的座标轴mm,形成相位角Φ,此三根曲轴的Φ角相等。
环片至少需2片,最多用6片;用2只环片时,曲轴各自具有双曲拐拐径;用6只环片时,曲轴各自具有6个曲拐拐径。
所有环片在空间均处于相互平行的几何状态。
所有曲轴拐径的偏心距,和内齿轮与中心轮之间的啮合中心距,完全相等。
减速时:由曲轴1主动,输入动力,中心轮4被动,输出动力;
增速时:由中心轮4主动,输入动力,曲轴1被动,输出动力。四、本申请书的图面说明:
轴向结构原理图(图1)横向结构原理图(图2)
图中代号含义:
1、曲轴;2、环片;3、内齿轮Z3;4‘中心轮Z4;
代号Φ——曲轴的拐径中心线,相对于曲轴安装中心座标mm轴形成的相位角。五、对机构的工作原理展开论述:
由《理论力学》知:一个双曲柄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当曲柄作等速旋转时,连杆上各点之运动,与曲柄梢端点的运动,完全相同。本专利申请的环片2,就是由以上连杆演化而成,而内齿轮3,则设在环片2上。于是当双曲柄由机壳定位而旋转时,内齿轮3的中心,将绕某一定点而旋转。
由《机械原理》知:如在以上定点装一根轴,轴上安装中心轮4,它与内齿轮3的模数相同,且两者间的啮合中心距,恰好与以上曲柄的长度完全相同,则可组成“平面连杆一内啮合”复合联动机构。当曲柄旋转时,内齿轮3将围绕中心轮4作行星啮合运动。
这就是〈单环内啮合行星传动〉的理论根据。
将以上二只单环平行地串叠起来,延长中心轮4的厚度,使3、4轮啮合,再与叁根具有相同偏心距的曲轴联接,(曲轴上各制出两段曲柄)于是就组合而成为〈叁曲轴两环摆环机〉。两只环片上的内齿轮3,将有顺序地绕中心轮4流转啮合。
采用三根曲轴后,其传动原理的模式已变化,变成了“三组四连杆机构首尾相衔接”传动模式,呈三角形格式布局,于是就不再出现“运动死点”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瑞生,未经胡瑞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503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