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稻软盘钵体秧苗拔秧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247831.5 | 申请日: | 2000-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24348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6-20 |
发明(设计)人: | 金光星;张竟昂;李晓林;王玉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吉插秧机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9/10 | 分类号: | A01G9/10 |
代理公司: | 延边科友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在吉 |
地址: | 133001***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 软盘 秧苗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水稻软盘拔苗机械有序移栽时苗、盘分离的拔秧装置。
目前,水稻钵苗采用硬盘和软盘两种秧盘。我国倾向采用成本低廉的软盘。育成的钵苗移栽采用有序和无序两种方式。无序移栽不能充分显示采用钵苗新技术的增产优势,又为后续田间管理和作业带来诸多不便。软盘钵苗机械有序移栽所采用的苗盘分离拔秧装置目前我国有后推式和前夹式等。后推式拔秧装置主要缺点在于极易损坏软盘,降低软盘使用寿命、增加成本且结构复杂;前夹式拔秧装置主要缺点在于所拔秧苗前端秧叶必须先进入装置后才能夹住秧苗,由于秧苗秧叶前后左右相互交叉使秧夹夹秧时不能按穴分清秧苗,造成苗与盘不能有序脱离,以至拔取钵苗数量或多或少,达不到有序移栽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机械有序移栽水稻软盘秧(钵)苗时使苗、盘能有序分离的拔秧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两侧支承板间后端设有载秧台。两支承板间上端固定有支承螺杆,其上固定与软盘钵体横向数量相对应的隔秧板,隔秧板用小隔套等距隔开。两支承板间中部设有送秧轮焊合,其由中间轴、数片圆盘及若干送秧叶片焊接而成,送秧叶片倾斜焊接,其倾角与软盘钵体锥度相匹配,送秧轮焊合两侧圆盘外的中间轴上分别设有送秧轮套,通过大、小端套与支承板分别定位。送秧轮焊合伸出端悬臂固定有由送秧大齿轮和联接盘组成的送秧大齿轮组合,联接盘与送秧轮焊合的中心轴固定,送秧大齿轮上开有长圆弧槽,通过螺栓与联接盘联接且可调节其与送秧轮焊合上送秧叶片的相对角度。送秧大齿轮组合外设有送秧器罩与支承板相固定。在支承板与送秧器罩间设有送秧器组合,通过两端的小端套设有送秧器轴,轴上套有送秧小齿轮和棘轮,送秧器小齿轮和棘轮通过端面牙嵌联结并传动,另设有与棘轮匹配的棘爪。送秧器小齿轮和棘轮通过端面牙嵌联结并传动。在送秧器组合后端挂有拉簧,拉簧另一端挂在支承螺杆上,在送秧器罩下方设有限位板。在支承板间的下方设有秧夹轴,轴上固定有与软盘钵体数量相对应组数的秧夹,每组两个,其头部套有秧夹套。每组两秧夹中间设有大隔套,每个大隔套外空套着滑轨,滑轨伸出臂靠支承螺杆定位,秧夹轴上有一台阶,台阶外伸出端上套有大端套固定在一侧支承板上,台阶内侧有隔垫与秧夹相靠。在秧夹轴另一端秧夹外的秧夹轴上套有隔垫、弹簧垫、螺母,螺母外套有减磨垫,最外端套在小端套内定位于另一侧支承板上。在秧夹轴伸出臂上固定有滚轮支座,滚轮支座伸出臂上固定有送秧滚轮轴,上面空套着送秧滚轮。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侧面视图。
图3是图1的A-A剖面图。
在图1、图2和图3中,本实用新型由两个支承板1间后端设有载秧台31,两个支承板1间上部即载秧台31的前端设有支承螺杆28,其上固定与软盘钵体横向数量相对应的隔秧板3,且用小隔套2等距隔开隔秧板3,两支承板1之间中部设置焊有倾斜焊接,其倾角与软盘钵体锥度相匹配的送秧叶片26的送秧轮焊合4,其轴两端套有送秧轮套27,并通过大端套16和小端套8分别与两侧支承板1定位,两个支承板1之间下部设有秧夹轴17,秧夹轴17伸出端上装有滚轮支座15,其伸出外端设有送秧滚轮轴14,其上面空套有送秧滚轮13,一侧支承板1外侧中部设有送秧器组合12,其下部设有拉簧29、限位板30所组成。
秧夹轴17是由其上设有的呈螺旋状等角度两个为一组的秧夹18,秧夹18每件头部都套有秧夹套20,每组两秧夹18中间设有大隔套19,秧夹轴一端有台阶,台阶与秧夹18间有隔垫22,台阶外伸出端通过大端套16定位在一侧支承板1上,并通过小端套8和减磨垫25定位于另一侧支承板1上,大隔套19上套有滑轨21,其半圆弧外的伸出端上有一孔通过支承螺杆28穿过其孔固定在两个支承板1上所组成。
送秧器组合12是由送秧器轴7上并排套有送秧小齿轮6和棘轮10和与棘轮10匹配的棘爪11,送秧器轴7通过两端小端套8分别定位于支承板1上设有的送秧器罩9和支承板1之间,与送秧器小齿轮6相啮合的送秧大齿轮组合5上的大齿轮通过其上长圆弧槽用螺栓与固定在送秧轮焊合4中的轴一端上的联接盘相联结所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吉插秧机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延吉插秧机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478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