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秧器无效
| 申请号: | 00247599.5 | 申请日: | 2000-09-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444397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8-29 |
| 发明(设计)人: | 吴德华;吴群华;吴伟华;杨国会;吴若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若峰 |
| 主分类号: | A01D33/00 | 分类号: | A01D33/00 |
| 代理公司: | 蚌埠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中,张建宏 |
| 地址: | 233020 安徽省蚌埠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分秧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挖掘式收获机械上的部件一分秧器。
现有的挖掘式收获机械上没有分秧器,在收获果实长于根部的农作物(如花生、红薯)时,由于相邻行的蔓秧相互搭接和缠绕,收获行的蔓秧受其他行蔓秧的缠连,会滞留在犁柱上,使其的正常输送受到影响。而且,滞留于犁柱上的蔓秧累积过多后,会影响收获机械的行驶,须停机人工去除缠在犁柱上的蔓秧。可见,现有挖掘式收获机械作业时,由于受农作物蔓秧相互缠绕的影响,工作效率会下降,且会增大牵引动力的功耗。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于挖掘式收获机械上,可将田里相互缠绕的秧分开的分秧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秧器采用以下结构:呈前低后高状的分秧脊的后端与一底板固接,分秧脊上设有分秧翼,分秧翼的前端与分秧脊前端聚合,分秧翼末端呈发散状朝向分秧脊的后端。对称设置的分秧器通过底板安装于挖掘式收获机械机架前端的左右两侧,分秧脊及分秧翼位于犁尖的前方,分秧脊的前端贴地。
装有本分秧器的挖掘式收获机械工作时,由分秧器的分秧脊及分秧翼先将犁尖前方相互缠绕的蔓秧撑开,保证随后由犁尖起出行的蔓秧与相邻行的蔓秧间不出现缠连。
挖掘式收获机械装上本分秧器后,可保证收获行农作物正常输送,避免了蔓秧堆积在犁柱上的现象,使挖掘式收获机械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牵引动力的功耗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图。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本图所示为右式分秧器,左式分秧器与之对称。分秧脊2为杆状构件,其后端焊接于底板1上,分秧翼3为二根杆状构件,二根分秧翼3的前端汇聚焊接于分秧脊2的前端。为减小本分秧器的行进阻力,分秧脊2的前端有与之一体的导秧铲4。为提高分秧脊2及分秧翼3的稳定性,底板1上固连有一支承梁6,支承梁6与分秧脊2间连有二根支撑杆5,从而构成支撑架。
参见图2,本图所示为右式分秧器,左式分秧器与之对称。分秧翼2与分秧脊3为一体的板状构件,分秧脊2的前端焊接有一段导秧铲4。图2所示分秧翼3与分秧脊2所成一体的板状件为曲面板,另外,分秧翼3与分秧脊2所成一体的板状件还可为折面板。为提高分秧脊2及分秧翼3的稳定性,底板1与曲面板间连有三根支承杆5,从而构成支撑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若峰,未经吴若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475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治疗肿瘤的射频仪用治疗针
- 下一篇:气压气动式健胸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