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脉动气举采油泵无效
申请号: | 00239198.8 | 申请日: | 2000-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2436685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6-27 |
发明(设计)人: | 崔乃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崔乃林 |
主分类号: | F04B47/04 | 分类号: | F04B47/04;E21B4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63453 黑龙江省大庆***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脉动 气举采 油泵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专门从深井中举升流体的泵,尤其涉及一种开采石油油井的泵。
现在石油开采中所使用的柱塞气举采油装置比抽油机具有设备投资少,安装费用低,效率高且可随意调整工作参数等优点,但它使用的先决条件是:油井中必须有足够的自由气,因为它的工作原理是:来自油层的液体集聚在油管及油套环形空间的下部,气体集聚在环形空间的上部,当套管压力大于油管中的液柱压力时,压力传感器给控制屏发出信号,开启电磁阀门,此时,环空中的气体,将推动柱塞向上运动,并将液柱从井底举升至地面,当柱塞经过传感器时,发出信号给控制屏并关闭电磁阀,此时柱塞在重力作用下返回井下,当套管压力达到予定数值后,又重复上述过程,但绝大多数低产油井的油气比都十分低,所以无法使用现在的装置采油,如用抽油机则会效率低下,甚至无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低产油井里高效率地举升油液的装置,是将原装置加以改进并增加了一套输气装置。所以它具有原装置优点的同时,使得用原装置无法开采的低产井得到高效的开采。
本实新型是这样的实现的:它包括:电磁阀、出油管线、柱塞传感器(也称经过开关)、生产闸门、控制屏、油管、柱塞、弹簧缓冲装置,它还包括:空气压缩机、输气管、单流阀、限位挡、液力滑阀、呼吸腔。其中,输气管一端丝扣连接空气压缩机,另端丝扣连接在单流阀上,壳体的两端用丝扣与单流阀和滑阀外套连接,滑阀外套用丝扣连接在下面的接头上,其下有呼吸腔,壳体内部装有单流阀,滑阀外套内装有限位挡,其下有液力滑阀,液力滑阀内有进油口,液力滑阀下面有复位弹簧,柱塞传感器通过电线与控制屏连接,放气管线及出油管线上的电磁阀,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屏,生产闸门上方的管子上有柱塞传感器,油管中间有柱塞,其下有弹簧缓冲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它不仅为低产油井提供了一种经济可靠的采油方式,而且可以使一大批用传统抽油方式不能有效开采的油井恢复了开采价值。其积极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投资小,整套设备的投人不足抽油机的三分之一。
2、安装费用低,该实用新型无需安装抽油杆及庞大的地面设备。
3、能耗小,该设备所需电机功率小,加之间歇工作,因而大幅度降低了能量消耗,实验数据表明:将1吨原油举升1000米所耗能量为11-15千瓦·小时。
4、日常生产维护费用低,本抽油设备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即不需清蜡,也不用作业检泵,因此节省了维护费用。
5、调参方便,只需调节时间继电器的延时时间即可改变柱塞的工作频率,从而达到调整排量的目的。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加以评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进油孔的横剖面示意图。
如图1所示,通过输气管10将空气压缩机7提供的低压气体送入井下,输气管10的一端丝扣连空气压缩机7,另一端丝扣连接防止油管中的液体进入输气管的单流阀13,壳体21的两端分别丝扣与单流阀13和滑阀外套16连接,接头22丝扣连滑阀外套16,接头22下面有呼吸腔20(其内部不能进入液体,否则滑阀将无法工作),壳体21的内部有防止气体通过液力滑阀18泄漏的单流阀14,滑阀外套16的内部有为调节弹簧19的予压力而设置的限位挡15,其下有限制油管中液柱高度的液力滑阀18,其阀中有进油口17,在液力滑阀下面装有完成一个举升周期后,使滑阀恢复初始状态的复位弹簧19,柱塞传感器5(当柱塞经过时,它给控制屏发出了信号使控制屏发指令关闭电磁阀2)通过电线连接控制屏8(作用是依据柱塞传感器5提供的信号开启或关闭电磁阀1和2,同时控制空气压缩机7的开启或停止),放气管线3上的电磁阀1和出油管线4上的电磁阀2均与控制屏8连接,放气管线3连放气管线电磁阀1,出油管线4连出油管线电磁阀2,生产闸门6上方的管子上有柱塞传感器5,油管9中间有柱塞11(其作用使油管中的液柱与气体隔离,防止液体滑脱下落),其下有缓冲柱塞下落冲击力的弹簧缓冲装置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崔乃林,未经崔乃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391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