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燃机助燃装置改良结构无效
申请号: | 00238830.8 | 申请日: | 2000-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4285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5-02 |
发明(设计)人: | 何文凯;孙弘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文凯;孙弘仁 |
主分类号: | F02M25/00 | 分类号: | F02M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亚军,李丕达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助燃 装置 改良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内燃机助燃装置改良结构,尤指一种将化学药剂导入于引擎废气回收管的结构,以增加引擎燃烧效能、延长引擎机件寿命,同时能增加强擎马力,减少空气污染,且大幅减少常用机械式助燃装置的成本,达到实用性、经济性与环保性。
现代科技日益进步,内燃机的应用相当的普遍,例如:汽车引擎..等处,因为为提升引擎的助燃、省油及促进燃烧完全等功效,是为业界努力的目标。
一般常知的引擎结构,如图5所示,是为一引擎30连接于一进气岐管31,使该进气岐管31的一端连接有一化油器32,且于该进气岐管31壁面的适当位置开设有导气孔33,该导气孔33可供一导气装置34连结,该导气装置34是分别为冷气真空管35、废气回收管36及惰车调整螺丝37,使该导气装置34能导入空气,促进引擎30内的燃烧室38的燃烧效率;
因而,为提高引擎马力及加速性,是使用机械式助燃装置,于现有的引擎加装有涡轮增压器,利用滑轮的加压作用,进而提高供给的气压及增加喷油量。
但其常用机械式的内燃机助燃装置结构上仍有其缺失,因此在使用实施上至少存在有如后所揭的缺弊;
由于加装涡轮增压器的成本相当昂贵,且耗油量大,并常用涡轮增压器为机械式的构造,因此要进行改装时,必需垫高引擎的高度或改变引擎盖的型式,相对大幅提高成本,而不符合经济效益。
另为提升引擎马力及加速性,另有一种机械式的助燃结构,是设置可变气门系统的方式,用以提高引擎的加速性,而为改变引擎凸轮轴角度,使其打开阀门的口径增大;但,此等可变气门系统的结构,是受限于进气岐管的管径及阻力,增加的空气量相当有限,且引擎转速达4000-5000rpm时,才能使凸轮轴改变角度,达到增加进气的效果,而要达到此高速,必需要重踩油门,因而便成耗油量大的盲点,而形成不符合经济效益。
所以,本发明人本着钻研本实用新型的精神,着手研究开发,本着多年专业经验与心得,悉心试验,推陈出新,进而提出本实用新型,以期改善常知的缺弊。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为提供一种内燃机助燃装置改良结构,其是一阀体内开设有多个互为连通的孔洞,再配合该阀体能连通于一具有助燃液的袋体及一空气过滤器,使阀体能控制该空气及助燃剂的流通,再藉由该阀体一端接设出有一接管,能连通于该引擎的废气回收管,而达到空气混合助燃剂能导流于引擎的燃烧室内,以提升燃烧室外的燃烧效率,进而具有省油、延长引擎机件寿命、增加马力及减少空气污染等功效,达到实用性、经济性、环保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内燃机助燃装置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阀体,该阀体内横向贯通有一通孔,该通孔一端设有一接管;另于该阀体纵向至少设有两个贯通于通孔的穿孔,且各穿孔两端分别设有内螺纹,其一穿孔一侧螺接有一导管,而至少一穿孔螺接有空气过滤器,且该导管一端连接于一袋体内,该袋体内是至少含有除碳剂及助燃剂,而于各穿孔相异于导管及空气过滤器的另侧各螺设有一调整螺丝。该接管末端连通有一三通管。
由上述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内燃机助燃装置改良结构,是具有下列的优点:
1.本实用新型是利用化学方式的结构装置,且阀体体积轻巧,方便利用该管束等方式,配合引擎内的管线以外接式方便将阀体固定于汽车引擎盖内,因此具有组装容易方便的功效。
2.由于本实用新型容易制造,且于袋体内的除碳剂及助燃剂使用完后,是能加以补充或置换,而能大幅节省成本,且具有方便使用的功效。
3.袋体内的除碳剂及助燃剂能有效挥发燃料及助燃,而达到该引擎能增加,及具有提高引擎燃烧效能,延长机件寿命及减少空气污染。
综上所述,由于本实用新型特殊内燃机助燃装置改良结构,因此具有上述诸多优点及实用价值,在同类产品中均未见有类似的创作或发表。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组装于引擎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实施示意图;
图5是常用的引擎平面示意图。
图号部分:
10.阀体 11.通孔 12.穿孔
20.螺栓 21、25.快速接头 22.接管
23.三通管 24.空气过滤器 26.导管
27.袋体 28.调整螺丝 30.引擎
31.进气岐管 32.化油器 33.导气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文凯;孙弘仁,未经何文凯;孙弘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388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