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溜溜车的转向结构无效
申请号: | 00233315.5 | 申请日: | 2000-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429220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5-09 |
发明(设计)人: | 梁素满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素满 |
主分类号: | A63C17/00 | 分类号: | A63C17/00;B62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卫华 |
地址: | 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溜溜 转向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溜溜车的转向结构,尤指一种可有效提升溜溜车于转向时的稳定性及安全性,且让使用者更容易驾驭的溜溜车的转向结构。
国内车辆的成长速度十分惊人,而道路的规划却永远赶不上车辆的成长,故交通拥塞现象处处可见,因此自行车再度成为短程的代步工具,再加上国人体闲时间增加,骑乘自行车更成为休闲活动之一。溜溜车是近几年来所兴起与自行车相类似的车种,由于溜溜车的体积小、重量轻等因素,深受大众所喜爱,有风靡全国的趋势,故其有可能产生的种种问题亦值得业界研究,经过对市面的溜溜车结构、特性作深入研究,发现这类溜溜车于使用时具有下列缺点:
1.转向时稳定性不够,易发生危险
溜溜车转弯时会产生向外的离心力,一般自行车系利用人体向内倾斜产生向心力来抵消此离心力,以达平衡,但溜溜车因受车轮小的限制,且容易产生震动,更无法利用向内倾斜的方式来达到平衡,因此溜溜车转弯时的稳固性较差,相对衍生了使用上的危险性。
2.骑乘时不易驾驭
一般的溜溜车与自行车相同,只有前后两车轮,且车轮的尺寸较自行车小很多,因此不如自行车易控制,若加上路面产生的跳动,容易使车身产生摇晃,将使骑乘者更不易操控难以平衡,或许平衡感佳的使用者能轻易骑驶,但平衡感略差或年龄较小的儿童却常有摔跤的情形,因此溜溜车使用上的安全性实值得改进。
鉴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提升溜溜车于转向时的稳定性及安全性的溜溜车的转向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操控性佳,让使用者可轻易驾驭的溜溜车的转向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溜溜车的转向结构,其包括一滑板车,其特征在于:
滑板车的前车架近前端处设一枢接孔,该枢接孔中枢设车头管,该车头管底端固设一活动板,该活动板的两侧分别枢接连杆;车架前端的两侧结合两相对设置的连接件,各连接件的另端分别径向枢接一轮架,该轮架外侧向外突伸的凸轴上穿设一车轮,该轮架的另端枢接另一连杆;每侧的两连杆由一调整螺帽结合;藉由轮架、连杆与车头管底端的固定板形成一类似四连杆机构。当车头管转动时,通过连杆的连动使轮架和车轮产生相同角度的转动。
所述轮架的中央设有供容置连接件及连杆的贯穿的穿槽。
所述枢接于车头管底端固定板的连杆与枢设于轮架另端的连杆设有不同方向的螺纹,并通过中间的调整螺帽转动来微调距离。
本实用新型将原本只有前后各一车轮的溜溜车,设计成前端两侧各具有一前车轮的结构,形成较佳的三点支撑,让平衡感差或年龄小的儿童亦可轻易操控,不会有摔跤之虞,有效提升了稳固性及安全性,能让一般便用者更容易驾驭。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转向结构采用两侧双前轮的设计,因此转弯时具有较佳的支撑性,可以提升平衡功效,藉此使溜溜车于转弯时更稳定安全。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两连杆结合的局部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前车轮转向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形成避震功效的实施剖面图。
请参阅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溜溜车的转向结构包括一滑板车,主要系于滑板车的车架10近前端处设一枢接孔11供车头管100由下向上穿设,车头管100的上端向上伸设一车手杆120供手部握持,车头管100的底端固设一活动板110,该活动板110的两侧各枢接一连杆61,车架10前端的两侧结合相对设置的连接件40,连接件40的另端径向枢接一轮架50,令轮架50得以左右偏摆,该轮架50的中央设有供容置连接件40及连杆60的贯穿穿槽51,且外侧设有向外突伸的凸轴52供车轮70穿设,并于轮架50的另端穿槽51内枢接一与枢设于活动板110上的连杆61螺纹方向相反的另一连杆60,并于两连杆61、60间螺设一调整螺帽65,用来微调连杆61、60间的距离,藉由轮架50、连杆61、60与车头杆100底端的活动板110形成一类似四连杆机构,以达成转向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素满,未经梁素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333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