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泡循环热交换器无效
| 申请号: | 00231067.8 | 申请日: | 2000-03-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417449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1-31 |
| 发明(设计)人: | 李嘉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嘉豪 |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曹广生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气泡 循环 热交换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泡循环热交换器,特别是指于一封闭的液体连续环绕管路中,产生冷热流动的结构,以进行更稳定更方便的热交换模式。
习知热管(Heat pipe)式散热器,有一密闭的真空腔体,其内填充适量的工作流体腔体上方设有复数个散热鳍片,腔体内设有毛细结构区。其工作原理是加热胴体一端使工作流体产生沸腾(boiling)而蒸发(evaporate)的现象,由管内一侧的热区流向另一侧的冷区,然后在冷区将气体冷凝成液体后,再以重力(gravity)或毛细力(capillary force),使液体回流。故因热管先天上的结构,其热传量随操作角度(operation inclination)增大而变差,且蒸发气流与冷凝回流的液体的流动方向相互冲突。另因热管中结构毛细力的限制,当加热过高时会产生烧干(dry-out)现象,一产生烧干状态,无液体的回流,使加热区内部全部是高温的气体形成单有气相的状态,回而温度急剧上升,而使得热管中的热超导(heat supper conduction)现象失败,大幅度地减低使用的效果,另外,热管必需高度除气(exhaust non-condensing gas)否则超导特性会受很大影响、且由于有操作角度很怕被折到或移动到,都会影响其无法运作顺畅。由此看来,热管有其先天不良与后天失调的无可弥补的缺点,为提供一种更佳更顺畅的热交换装置,乃有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与实际测试。可知现今存在的散热装置,仍有许多可供开发的空间,为了提供更符合实际需求的物品,创作人乃进行研发,以解决习知的种种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泡循环热交换器,主要运用回路上液体受热所造成的温差与密度差形成初步的推动力,然后液体受热产生气泡以不平衡的引导使于封闭回路中的流体产生稳定的流动,将各发热源的热量以稳定控制的单向流动带到散热区释放后,流体再流回,而流体彼此永不重覆,流向永不冲突;另外回路本身有一回流管经过发热源的位置,让在回路上的各环圈除其本身的纵向均温外,尚具有产生横向均温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气泡循环热交换器,由至少一封闭流体循环回路及借一导热块与一受热源接触,回路贴靠在导热块上,并形成左右不对称的状态,回路仅一侧较靠近受热源。
所述回路中有一气泡发生器,且气泡发生器设在靠该导热块处。
所述回路中有一膨胀区域
所述回路中有一导引区域。
所述回路为呈螺旋状。
所述回路由一对螺旋交叉而成。
所述一对螺旋的回路为头尾相连。
所述一对螺旋的回路设有贯穿的回流管。
所述回流管为接于导热块上。
所述回流管为贯穿接砂导热块上的回流通道。
所述螺旋交叉的回路间内更夹有一回路。
所述螺旋交叉的回路间外更夹有一回路。
所述螺旋交叉回路为以数组相套叠组成。
所述回路为以两端接在导热块上,且导热块中设有相连通的通道。
所述两端接在导热块上的回路,其中有数圈穿过导热块。
所述回路设置于导引区域。
所述回路散热体为散热鳍片。
所述散热鳍片设置在回路的每一环圈。
所述散热鳍片设置在回路的中间。
所述回路为风扇。
所述风扇卧置于回路的上方处。
所述风扇立置于回路的旁处。
所述回路有风扇与散热鳍片。
所述热块中间有一突出的突部,该突部两侧分另与至少一回路相接。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可产生更好的散热效果,且能加速热传递的功效。
以下所述为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与图示并不是用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有关的实施例说明为: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上实施例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侧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侧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例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嘉豪,未经李嘉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310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更换外观配件的便携式电脑
- 下一篇:一种新型防盗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