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臭氧浓度极低的负离子发射电极无效
申请号: | 00229759.0 | 申请日: | 2000-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4212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2-28 |
发明(设计)人: | 潘笃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笃志 |
主分类号: | C01B13/11 | 分类号: | C01B13/1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73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臭氧 浓度 负离子 发射 电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电晕放电法产生空气负离子发生器的发射电极。
电晕放电式的负离子发生器,是由两个基本部分构成的,即高压发生电路和负离子发射电极。现有的负离子发射电极主要分为闭合与开放式两大类。闭合式电极为双极性的,一般负极采用金属针状物,正极采用金属板。在金属针状物与金属板间有空气间隙,电晕在针状负极的尖端发生。这种发射电极产生的臭氧浓度较重。开放式电极一般是金属针状物为负极,而周围物体、大地等对于负极来说具有很高的正电位,就相当于发生器的正极,这种发射电极产生的臭氧浓度较低,但仍可以闻到。过量的臭氧对人体有害。现有负离子发生器连续工作造成臭氧在室内的积累,达到一定浓度就会对人产生不利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使负离子发生器在产生对人体有利的负离子时,减少产生对人体不利的臭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本实用新型的发射电极,不仅有金属的正、负电极,而且在金属正、负电极之间还设置了能微导电的非金属正、负电极,这种微导电的非金属电极,与各自的金属电极相接触,而且微导电的非金属负电极端部与微导电的非金属正极接触,在其接触处产生电晕。这种电晕由于电流小、能量小、臭氧浓度极低,产生负离子时闻不到臭氧的气味。
原有的负离子发生器的电晕都是在高电压及一定的电流下进行的。虽然有的采用了很大阻值的限流电阻器件,但要产生电晕,电流必须达到一定值,才能使金属正、负电极间的空气层电离。这种电离由于能量较大,产生的臭氧分子较多。若电流达不到定值,又无法使正、负电极间的空气层达到电离。在高电压下,若为了减小电流,而使正、负金属电极靠近,就会形成火花放电,这种放电会使电流更大。所以,只有金属电极无法进一步减少电流而产生电晕。因此本实用新型在金属的正、负电极之间又设置了微导电的非金属正、负电极。这种微导电的非金属电极与各自的金属电极相接触,而且微导电的非金属负电极端部与微导电的非金属正极相接触。在高电压下,微导电的非金属正、负电极间产生了很小的电流,并形成电晕。这样形成的电晕由于能量小,产生臭氧浓度极低,因此闻不到臭氧气味。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为:1-金属正电极;2-微导电的非金属正电极;3-微导电的非金属负电极;4-金属负电极。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在附图中,本实用新型由金属正电极1、微导电非金属正电极2、5个微导电的非金属负电极3、及5个金属的负电极4组成。金属正电极1与微导电非金属正电极2接触,微导电非金属负电极3与金属负电极4接触,而且微导电非金属负电极3端部与微导电的非金属正电极2接触处产生电晕。附图中有5个微导电的非金属负极3和5个金属负电极4是为了形成较多的产生电晕的位置,增加负离子的浓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笃志,未经潘笃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297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