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效螺旋槽换热管冷油器无效
申请号: | 00229347.1 | 申请日: | 2000-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2416234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1-24 |
发明(设计)人: | 杨从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从林 |
主分类号: | F01M5/00 | 分类号: | F01M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螺旋 热管 冷油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于对润滑油供油系统、尤其是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的润滑油供油系统进行冷却的高效螺旋槽换热管冷油器。
冷油器主要用于对润滑油的冷却。冷油器性能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换热管的性能。在机组如汽轮机的运行中为了保证其在良好安全的状态下运行,不仅需要充分的润滑供油,而且须将润滑油油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这个任务通常是由供油系统中的冷油器来实现的。现有的冷油器由壳体、换热(冷却)管束、前后水室、油进出管口、水进出管口等构成,其中换热管为光管,换热性能还不够高,为了提高换热管的换热性能,现有的方式是采用导热性能好的铜管作为换热管,这不仅使产品的成本大大提高,而且选用铜管也存在着抗腐蚀性不够强,自身强度低、易结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较低,热交换率高的高效螺旋槽换热管冷油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由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具有壳体12,壳体内安设有换热管4并配置隔板5,壳体的上下侧接有进油管口1和出油管口11,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前、后水室10、2相接并与进、出水管口13、14连通,其不同之处在于换热管4的管壁上设有弧形螺旋槽15。
按上述方案,换热管可为不锈钢换热管,弧形螺旋槽的不锈钢换热管可由不锈钢带翻卷焊接而成。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带弧形螺旋槽的换热管,与原有的光管相比,这种管壁结构的变化,使管内外对流换热热阻大大减小,循环水在换热管内同时形成螺旋流和边界层分离流,因而使换热管的对流换热得以强化,大大提高了它的热交换性能,产生了以下的积极效果:
1.热交换效率高,与现有的光管冷油器相比,传热系数可提高20%以上;
2.采用不锈钢管,其抗腐蚀性能有较大的增强,使用寿命可得到有效的延长;
3.设置弧形螺旋槽,管内不易结垢,可减少清洗次数;
4.采用不锈铜管,不仅提高了机械性能,增强了抗振能力,而且由于管壁的相对减薄,可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减小冷油器的体积和重量,使其结构更为紧。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正视结构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弧形螺旋槽换热管的放大图。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2、3所示,具有一密封的筒状壳体12,壳体内腔为冷却室7,冷却室中延壳体轴向安装有弧形螺旋槽不锈钢换热管4,该弧形螺旋槽在管壁上呈外凹内凸状,它由平滑不锈钢带连续翻卷成管状,尔后焊接成光管,再经滚压加工螺旋槽而成,弧形螺旋槽换热管4的两端与壳体两端的管板8相胀接,在冷却室中间隔一段距离还安设有隔板5,其中中空隔板和边室隔板相互交错安设,在壳体外上部一侧安有进油管口1,在壳体外下部一侧安有出油管口11,进、出油管口均与冷却室相连通,在壳体的上端联接有后水室2,后水室一端与换热管4相连通,另一端安封盖3,在壳体的下端联接前水室10,前水室由分水隔板9分隔成两个独立的腔,分别与进水管口13和出水管口14相接通,前水室的一端则与换热管4相连通。本实施例中,换热管的螺距d=8mm,螺旋角α=86°,螺旋槽的圆弧半径为5-6mm,整个不锈钢管的外面应抛光光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从林,未经杨从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293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