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悬浮式气控二位四通反向滑阀无效
| 申请号: | 00223022.4 | 申请日: | 2000-05-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418292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2-07 | 
| 发明(设计)人: | 黄鲁川;蒲昌烈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鲁川;蒲昌烈 | 
| 主分类号: | F15B13/02 | 分类号: | F15B13/02;F15B13/042 |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韶红 | 
| 地址: | 40002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悬浮 式气控二位 四通 反向 滑阀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阀,特别是一种悬浮式气控二位四通反向滑阀。
目前常用的气控二位四通滑阀是滑阀座上的滑阀套两端设有滑阀盖、观察螺塞,滑阀套上设有通孔,内设有滑阀芯,其滑阀芯上设有台阶面,且整个阀体的密封采用O型密封圈。这种结构的滑阀存在以下不足:1、结构复杂,体积大,重量重;2、由于采用O型密封圈密封,故最高工作压力、最低控制压力和最高最低工作温度均受到限制;3、由于自身结构的因素,滑阀芯与滑阀套运动副的摩擦磨损不可避免,且较大,故滑阀芯的换向时间长,反应灵敏度差,尤其是这种结构存在一个较长的运动死区,易发生滑阀芯正处于死区范围之内,特别是在较低工作压力更易发生,故为了维修方便,不得不设置两个观察螺塞。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无运动死区的悬浮式气控二位四通反向滑阀。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悬浮式气控二位四通反向滑阀,它包括滑阀座、滑阀盖、滑阀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阀盖上设有进气孔和呼吸孔,其内侧设有减震圈;所述滑阀座上设有气源孔和两对对称气路通孔;所述滑阀芯设有两个与所述滑阀座上的对称气路通孔匹配的气路通槽,两气路通槽间的凹槽经气孔与对应面的工型槽相通,在所述滑阀芯中心还设有销钉槽。
所述滑阀座上的两对对称气路通孔相对于气源孔对称,四个气路通孔与气源孔的孔径相等,且相邻孔中心间距为两倍孔径。
由于在滑阀芯上的凹槽与工型槽相通,则两个气腔室内的压力时时相等,借两者承压面面积的差值乘以工作压力使其等于滑阀芯重力,两腔室其余由滑阀芯与滑阀座之间的配合面以及润滑油膜密封住,因而滑阀芯在理论上处于平衡状态,其各方向受力之和为零,滑阀芯犹如悬浮在滑阀套中;又由于滑阀座上的气路通孔与滑阀芯的气路通槽匹配对应,在行程范围内只有一个死点位置,从概率上来说,发生死点的概率为零,从而保证了运动部件的使用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
2、本实用新型舍弃了密封圈,而采用运动副的贴合面密封,工作压力最高值远比现有的滑阀高,同样由于不采用密封圈,滑阀的使用温度范围也要宽得多;
3、本实用新型的滑阀芯为悬浮状态,则摩擦变得十分微小,故最低控制压力小得多,工作压力的调节范围要大得多;
4、本实用新型反应灵敏,无运动死区。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1中滑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仰视图;
图4、是图2的俯视图。
参见附图1可知:一种悬浮式气控二位四通反向滑阀,它包括滑阀座1、滑阀盖2、滑阀芯3,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阀盖2上设有进气孔21A、21B和呼吸孔22A、22B,其内侧设有减震圈4;所述滑阀座1上设有气源孔13和两对对称气路通孔11、12;所述滑阀芯3设有两个与所述滑阀座1上的对称气路通孔11、12匹配的气路通槽31、32,两气路通槽31、32间的凹槽33经气孔35与对应面的工型槽34相通,在所述滑阀芯3中心还设有销钉槽36,是为了防止滑阀芯旋转。
所述滑阀座1上的两对对称气路通孔11、12相对于气源孔13对称,且四个气路通孔11、12与气源孔13的孔径相等,且相邻孔11与13、12与13的中心间距为两倍孔径。
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气路通孔12处于进气状态,与其对称的气路通孔由滑阀芯3台阶面密封,而两对称气路通孔11相通,正处于排气状态;当右侧进气孔21B进气,滑阀芯3向左移动,使气路通孔11处于进气状态,与其对称的气路通孔由滑阀芯3台阶面密封,两对称气路通孔12相通,处于排气状态;当左侧进气孔21A进气,滑阀芯3向右移动,又处于如图1所示状态,完成一个工作循环过程,达到气控换向。
由于滑阀盖2上的进气孔21B进气时与此时处于相通状态滑阀芯3上的气路通槽31、滑阀座1上的气路通孔11处于滑阀中心线的异侧,故本实用新型称为反向滑阀,在使用时,进气孔21A与气路通孔12,进气孔21B与气路通孔11应接在工作缸的同半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鲁川;蒲昌烈,未经黄鲁川;蒲昌烈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230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盘驱动器主轴电机调整装置
 - 下一篇:一种地震防震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