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动汽车无效
| 申请号: | 00222084.9 | 申请日: | 2000-0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410160Y | 公开(公告)日: | 2000-12-13 |
| 发明(设计)人: | 张宗鑫;张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宗鑫 |
| 主分类号: | B60K8/00 | 分类号: | B60K8/00 |
| 代理公司: | 重庆西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康海燕 |
| 地址: | 400016***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气动 汽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动汽车,属汽车制造技术领域。
现有技术中,有关气动汽车的研究如1995年12期《汽车之友》介绍美国PNEWMAKOM公司研制的实验性气动汽车以三个压缩气压为200个大气压的储气罐和气缸发动机代之普通的马达、油箱及附属机械,这种储气式气动汽车有效行驶路程大约为150公里;1999年5月28日《中国专利报》披露,国际汽车公司MDI开发用压缩空气驱动的新型汽车,由金属箱体的压缩空气驱动带活塞的气缸为汽车提供动力,这种车一次冲气后能行驶约200公里。以上结构的汽车一次充气后行程受限制,需更换储气罐。中国专利96234886“气动车”采用安装在汽车底盘上由空气压缩机组带动的气马达为动力,空气压缩机组的动力源为发电机组由蓄电池、直流电机等组成,其结构复杂、成本高而且使用效率受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可随车充气储气的气动汽车,解决现有技术一次充气后行程受限,不能连续工作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方案实现:
一种气动汽车,包括底盘、车身、动力设备和电气设备,动力设备采用气动装置,主要包括气体发生装置、储气瓶和能量转换装置,三者通过管路连通;气体发生装置由缸体、活塞和连杆组成,缸体固定在与轮轴相连接的附板上,活塞连杆的上端与车箱底板相连,下端接活塞,缸体底部两端分别设进、出气口,出气口接储气瓶;储气瓶出气口接能量转换装置的进气口,能量转换装置由设有进、出气口的腔体和置于其中的叶轮组成,叶轮外缘直径与腔体内径相当,叶轮中轴与离合器相连接。储气瓶上设有安全阀。所述缸体进气口处设有过滤装置。
采用这种结构的气动汽车,首先可以解决燃油、天燃气汽车消耗能源,降低消耗的问题,而且设计随车气体发生装置,解决一次充气后行程受限的问题,储气罐随行充气,可持续工作,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并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气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能量转换装置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气动汽车,采用气动装置代替内燃发动机,保留起动机及离合器以后的传动部分。参见图1、图2,气动装置包括随车气体发生装置、储气瓶和能量转换装置,三者通过管路连接,气体发生装置通过汽车在行进中由气缸活塞获取气体,不断向储气瓶7充气,储气瓶7中的高压气通过气路9向能量转换装置喷气使其叶轮11运转控制汽车的离合器。随车气体发生装置是获得经过滤的压缩空气的补充能源装置,该装置由缸体1、活塞5、活塞连杆3等组成,缸体1固定在与轮轴2紧密相连的附板上,活塞连杆3固定在车箱的底面4上,并与活塞5相连。当车行进时,轮轴2和车箱4之间产生相对运动,活塞5和缸体1之间就产生上下相对运动。当活塞向下运动时,则压缩空气,被压缩空气经过管道6到达储气瓶7或储存于瓶内或通过气瓶由喷咀15向能量转换装置喷出;当活塞向上运动时,则吸入空气于缸体1内,如此反复循环。用于储存或让压缩气体通过的储气瓶7,通过管路接于随车发生装置和能量转换装置之间,其上安装有安全阀8,当气体压力超过某一极限值时,安全阀8打开,使瓶内空气压力保持在某一限定范围。能量转换装置,是将压缩空气的压力能转换为旋转机械能的装置,该装置由设有进气口15、出气口16的腔体10和置于其中的叶轮11组成,叶轮外缘直径与腔体内径相当。高压气体经两个进口喷入腔体10形成一个力偶,使叶轮11在同一方向上继续高速旋转,这样高压气能转换成旋转的机械能,同时与该装置叶轮11相连的转轴14也随之作高速旋转,带动与转轴14相连的离合器13。当该轴同离合器13结合或分离时,汽车即行驶或停止。利用随车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动汽车不用携带空气随用随取,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即使汽车经长途运行后储气瓶压力出现不足时,可在充气站用极短时间即可补足气压。图中,12是轴承,17是机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宗鑫,未经张宗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2208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