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线报警转发器无效
| 申请号: | 00220070.8 | 申请日: | 2000-04-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422785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3-07 |
| 发明(设计)人: | 林锡贤;房天骥 | 申请(专利权)人: | 房天骥;林锡贤 |
| 主分类号: | H04M11/04 | 分类号: | H04M11/04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祖良 |
| 地址: | 2140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报警 转发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报警设备,尤其是指一种报警网络中所用的转发器。
近年来,犯罪分子的作案目标逐渐扩大,从偷盗摩托车、汽车、撬门入室盗窃钱财,到暴力劫持出租车实施抢劫、暴力袭击“富户”对其敲诈勒索、夜间暴力抢劫单身行人等等,对社会构成了很大的危害。为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人们设计了多种防盗报警装置,如利用电话人工拨打110报警,家庭或社区防盗报警系统等,这些装置虽然能起到一定的防盗报警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其效果并不理想。
如利用电话进行报警时,既费时,又很容易因说话人的口音或口齿不清而造成误解,并且往往会因时间的延误而给侦破工作带来麻烦;另外,这种通过有线电话进行报警的方式,还很容易被人剪断线路,致使事件发生时无法报警;此外现有的这些报警装置大多是针对固定地点的盗窃或抢劫案件,对于移动的作案目标如劫持汽车等案件时,则往往无能为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报警网络用的无线报警转发器,以提高防盗报警功能,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其主要技术方案包括无线接收机与无线发射机,其特征是在无线接收机与无线发射机之间连接有代码识别电路和逻辑控制电路,并且,在逻辑控制电路上连接有代码转换电路,此外,另有一个太阳能电池分别与无线接收机、无线发射机及代码识别电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由于在无线接收机与无线发射机之间连接了一个代码识别电路和逻辑控制电路以及一个代码转换电路,在报警时可直接对用户的报警信息利用无线或有线电路同时发送至报警管理中心,不被作案人所发现,因而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其次,本装置在接到用户报警时,可在很快的时间内达到报警管理中心,组网后,无论在城市的任何角落,警车均可及时赶到,速度比较快:第三,本装置可解决移动目标的报警问题,行人或行进中的车辆,只需配备与本机匹配的体积很小的报警器,即可经本机迅速转发至报警管理中心,中心管理人员可根据不同的代码,识别出不同的地区、车辆或报警者的身份,以便及时有效地采取果断措施,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并尽快处理案件,而以往的报警装置因没有代码,只能发送简单的信息,中心管理人员无法确定报警者所处的确切位置,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因而其报警的效果比较差;第4、组网方便,本实用新型主要是为能组成报警网络而设计的,利用本装置按照蜂窝理论组网,不需增加设备,即可方便地组成小区网、城市网或全国网;第5、成本低廉,本实用新型在设计上使用了通用电子器件与小功率发射机,其价格仅与家用防盗报警器相当,便于推广使用。第6、安装了太阳能电池后,可在无输电线路供电的情况下,正常工作。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框图。
图2为电路原理图。
如图1所示:在无线接收机的输出端与无线发射机的接收端之间,依次连接代码识别电路与逻辑控制电路,并在逻辑控制电路上连接代码转换电路,将接收机收到的解调信号中的代码信息进行状态识别,识别出“本地报警”、“邻近转发”、“解除报警”三种状态,经逻辑控制电路与代码转换电路后,控制转发器进行各种操作。
图2中代码识别电路由Ic1~12组成,接收机解调输出信号,连接至Ic1的Ai端与Ic2的1Ck端,Ic1解码输出的4位数据线D1~4分别与Ic4、Ic7、Ic10的A1~4连接,码位计数器Ic2输出之1Q0~2与只读存储器Ic3的A0~2连接,Ic3数据输出D0~1分别与Ic4、Ic7、Ic10的B1~2连接,其D~3与Ic4的B3~4连接,其D4~5与Ic7的B3~4连接,其D6~7与Ic10的B3~4连接,Ic4、Ic7、Ic10的A=B分别与Ic5、Ic8、Ic11的输入端A、B连接,Ic5、Ic8、Ic11的A~H连接,其输出Y与Ic24的A、B、C、D连接。Ic24的输出QA~QH分别与Ic6、Ic9、Ic12的A~H连接,其输出与Ic25之A、B、C、D相联,Ic25输出与Ic13的1A端相连,Ic13的1Q与Ic2的1cL、2cL相连,共同组成代码识别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房天骥;林锡贤,未经房天骥;林锡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2007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