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多联开关无效
| 申请号: | 00219815.0 | 申请日: | 2000-03-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413435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1-03 |
| 发明(设计)人: | 孙明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明海 |
| 主分类号: | H03K17/72 | 分类号: | H03K17/72 |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建观 |
| 地址: | 213015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开关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开关,尤其是一种电子多联开关。
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同一负载进行两地控制均采用机械双联开关,若要实现多地控制,用双联开关及平常的线路难以实现,必须通过增加接线来实现,这不仅给接线操作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且容易接错,例如公告号为CN2355419Y,名称为《多联串联式电开关》的中国专利,它公开了一种主要由双刀双掷开关构成的多联开关,利用该多联开关,需要通过增加外接线来实现负载的多地控制,且该开关直接接在负载回路中,因此不仅给安装带来不便,而且也存在事故隐患。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对同一负载实现多地控制,线路结构简单,安装简便,且主线路与控制开关分开,安装和操作均比较安全的电子多联开关。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子多联开关,包括有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依次联接的降压电路、整流滤波电路、继电器通断控制电路和继电器电路,继电器KA的常开触点KA—1串接在负载回路中,其中:继电器通断控制电路由按钮SB1、继电器常开触点KA—2、电阻R1、R2、R3、二极管D1、D2、D3和可控硅SCR构成;SB1的一端和KA—2的一端相接后接整流滤波电路的一输出端,SB1的另一端第一路通过D2与SCR的控制极相接,第二路通过D1与SCR的阴极相接,第三路通过电阻R2与整流滤波电路的另一输出端相接,在SCR的控制极与阴极之间还接有电阻R2,SCR的阴极通过由R3、D3并联的支路与KA—2的另一端相接;按钮SB1的两端并联1个以上按钮。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效果:1、按下按钮SB1或其它按钮前,电源电压已给晶闸管SCR提供一触发电压,使SCR处于准导通状态,按下按钮时,继电器KA得电,KA—1、KA—2闭合,负载得电工作,松开按钮后,SCR也导通,KA的端电压通过电阻R3获得;第二次按下按钮时,SCR仍导通,R3被D3短接,KA失电,KA—1、KA—2断开,负载失电不工作,松开按钮后电路又回到初始状态,因此通过设置在多处的按钮接线并接的方法,可以实现同一负载的多地控制。2、安装时,只需要将所有控制负载的按钮并接在一起,而负载的主回路保持不变,安装简便。3、电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4、负载与控制负载工作与否的按钮不在同一回路中,按钮两端电压很低,因此,安装与操作非常安全,消除了事故隐患。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电路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电路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接线图。
由图1可知: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依次联接的降压电路1、整流滤波电路2、继电器通断控制电路3和继电器电路4,继电器KA的常开触点KA—1串接在负载回路5中。
由图2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降压电路1采用变压器B降压,为后续电路提供较低交流电压,经过变压器降压后的电压经过整流滤波电路2的整流、滤波和稳压,变成稳定的低压直流信号,为继电器通断控制电路3和继电器电路4提供可靠工作电压。继电器通断控制电路3由按钮SB1、继电器常开触点KA—2、电阻R1、R2、R3、二极管D1、D2、D3和可控硅SCR构成;SB1的一端和KA—2的一端相接后接整流滤波电路2的负公共端,SB1的另一端第一路通过D2与SCR的控制极相接,第二路通过D1与SCR的阴极相接,第三路通过电阻R2与整流滤波电路2的输出端相接,在SCR的控制极与阴极之间还接有电阻R2,SCR的阴极通过由R3、D3并联的支路与KA—2的另一端相接。SCR的触发电压由整流滤波后的电流电压经过电阻R2、D2、电阻R4获得,D3、D1、按钮SB1和继电器电路4,即带续流二极管的继电器KA构成KA回路,即当按钮SB1按下时,电流信号通过KA、D3、D1、SB1到负公共端。按钮SB1的两端还并联有1个以上按钮,通过多个按钮来控制SCR和继电器KA的工作状态,从而来实现负载的多地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明海,未经孙明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198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