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稳态煤气贯通阀无效
申请号: | 00215527.3 | 申请日: | 2000-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436735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6-27 |
发明(设计)人: | 吴天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天文 |
主分类号: | F16K7/14 | 分类号: | F16K7/14;F16K31/04 |
代理公司: | 山东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耀文 |
地址: | 250014***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稳态 煤气 贯通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控制煤气的阀门,尤其是一种双稳态煤气贯通阀。
目前,用于煤气管道中的关闭或开通的执行阀大致可分为电磁阀和电动阀二大类。现有的各种电磁阀由于本身结构所限,存在有制造成本高,使用中压力损失大,抗震性能差,误动作频率高,阀门关闭时因反向受力阀门容易开启、造成计量失灵的缺陷。采用变速电机对角阀控制的电动阀,由于存在有变速电机价格贵、使用时执行速度慢的缺陷,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采用阀片平旋90度控制的电动阀,虽具有制造工艺简单、价格低的特点,但由于存在有漏气量大,易受气源粘度等因素影响而导致控制失灵的缺陷,也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稳定性强、使用可靠、压力损失小、功耗低、密封性好、不受气源和外力制约、制造成本低、宜于普及的双稳态煤气贯通阀。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上阀体通过密封垫与下阀体螺旋配合的阀体,在上阀体的内侧壁上依次套装有上仓体和阀模座支架,其特征在于在下阀体内腔中设置有在其内垂直定位有微电机的下仓体,在微电机的电机轴上紧配合有在其中部带有突出螺纹的螺杆,该螺杆的上侧设置有带有台阶的且在其下部开有螺杆槽的升降架,升降架通过螺杆槽座落在螺杆上,在螺杆槽的下部且对应于螺杆上的螺纹下侧的升降架上设置有与螺杆上的螺纹相配合的螺母,在升降架的下端紧密套装有弹性阀膜,该阀膜的内端与座落在阀膜座支架上的阀膜座之间的间距形成阀口,其外端座落在阀膜座的上环面上,在上仓体上定位有导轨架、升降架的上端置于设置于导轨架上的轨道中,在升降架上端套装有弹片。
由于采取了上述技术方案,当微电机逆时针旋转时将带动螺杆同步旋转,此时升降架在阀膜的弹力作用下使螺母顺利与螺杆上的螺纹相螺旋配合,由于螺母是与升降架紧固在一起的,当螺母上移时将同时带动升降架上升,同时由于阀膜是紧密套装在升降架上的,在升降架上升时同时带动阀膜上升,使阀膜脱离阀膜座而形成通路,使上下内腔相连通,从而实现将阀打开的任务。在上述过程中,当螺母旋至脱离开螺杆上的螺纹时即螺母从螺杆上的螺纹的上端脱开时,即阀开到最大,此时升降架的上端进入导架中的轨道的上顶端,同时弹片的上端置于导架的下端面并对升降架产生一向下的弹力,使螺母的下端面始终处在螺杆上的螺纹的上侧使其处于游移状态。当微电机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在弹片的作用下使螺母由上至下导入螺杆的螺纹中并下旋带动阀膜下移直至螺母从螺纹的下端脱出后关闭阀口,从而完成将阀关闭的任务。在上述过程中后螺母始终处于螺杆上的螺纹的下侧并处于游移状态下,等待微电机的再次反方向的旋转。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明显特点。一是本实用新型只有当微电动机旋转时才能使阀打开或关闭,所以有力的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因反向受力而易打开阀门以及由于震动而使阀门产生误动作的缺陷,所以具有稳定性好,使用可靠的特点;二是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用微电机控制阀打开或关闭的程度,所以具有可有效的控制气体流量截面积和功耗低的特点;三是由于本实用新型吸取了现有电动阀气流线路的结构形式,所以具有流动路线平滑、压力损失小的特点;四是本实用新型采用了螺旋升降原理,其阀膜采用弹性较好的材料,所以具有密封性好的特点,从而有效的杜绝了现有技术中因旋紧而产生的卡死的缺陷;五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所以具有制造成本低、宜于普及的特点,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具有适用不同气源的特点。
以下将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描述如下。
附图1给出了本实用新型关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给出了附图1中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1为上阀体、2为上仓体、3为轨道、4为导轨架、5为升降架、6为弹片、7为螺杆槽、8为阀膜、9为阀膜座、10为电机轴、11为下仓体、12为微型电动机、13为出气口、14为引线孔、15为螺母、16为密封垫、17为阀口、18为螺杆、19为进气口、20为导轨架座、21为阀膜座支架、22为下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天文,未经吴天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155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