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柜式空调器的静电除尘器无效
| 申请号: | 00214983.4 | 申请日: | 2000-06-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426384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4-11 |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兰;周文部;姜理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3C3/017 | 分类号: | B03C3/017;F24F3/16 |
| 代理公司: | 青岛市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韩振东 |
| 地址: | 26610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器 静电除尘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辅助设备的改进,具体讲是一种柜式空调器的静电除尘器,其属于空调器净化设施技术领域。
空调室内机目前所采用的除尘装置,其型式规格不统一,这对生产管理带来不便。原有的除尘装置的连接固定是利用电器箱体和风机蜗壳固定压板来进行固定的。对于不同的机型前述箱体与压板之间的空间各不相同,故使除尘装置固定连接不牢或操作麻烦。再除尘装置的静电集尘电极结构单调,安装不牢,集尘效果较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克服上述除尘装置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的柜式空调器的静电除尘器。该器要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适应于各种安装条件,而且安装要牢固,设备运行稳定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的,研制了一种柜式空调器的静电除尘器,其包括:外壳,固定在外壳边缘上凸出的高压静电发生器,在外壳的内框架中,分为上、下两部分框架,其中上部框架为静电集尘区;下部框架为光触媒集尘区;在外壳底座上至少布设有三只固定爪座,该爪座的爪板上设有至少两条定位槽孔,该槽孔通过螺栓将外壳及其除尘器固定在风机蜗壳的进风圈上。
所述的静电集尘区的上部框架,其由外框架和内集尘电极框板组成,该电极框板通过设在该电极框板边沿上的弹性凸钩嵌装在外框架上;该电极框板内固设有排列有序的圆孔栅板和处在对应圆孔中心轴线上的尖端刺条,该栅板和刺条的接线触头分别设置在该电极框板的某一端边框边沿上,两接线触头又分别插接触于设在外框架边框上的接线柱,两该接线柱分别通过导线接通在静电发生器的正、负电极上。
所述的光触媒集尘区的下部框架,其为设有排列有序的条形窗口框架,在该窗口内嵌装有光触媒材料或芳香气味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设计了固定爪座均匀分布在外壳底座上,并且在爪座的爪板上设置可灵活定位的两条以上的定位槽孔,使得本除尘器安装定位灵活可靠,实现定位准确,固定牢固。设计的圆孔栅板与其中心轴线上的尖端刺条,保证放电均匀,集尘安全,除尘效果好。设计的弹性凸钩可以灵活牢固地嵌装内集尘电极框板,使该电极框板可以拆卸下来清洗,以提高集尘除尘效果。设计的光触媒材料嵌装于条形窗口,更有利于净化优化清新空气,提高空调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柜式空调器室内机中安装的静电除尘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柜式空调器的静电除尘器结构主视图;
图3为静电除尘器的圆孔栅板和尖端刺条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静电除尘器的尖端刺条与外框架的连接关系剖视图(图3的A-A剖视图);
图5为静电除尘器的圆孔栅板与外框架的连接关系剖视图(图3的B-B剖视图)。
参见图1~5,制成的KFR-62L/CBPJXF型柜式空调器的静电除尘器。其包括外壳1,固定在外壳1边缘上凸出的高压静电发生器2。在外壳1的内框架中分为上、下两部分框架3、4。其中上部框架3为静电集尘区。下部框架4为光触媒集尘区。在外壳1底座上均布设有四只固定爪座5。该爪座5的爪板上设有两条定位槽孔6。该槽孔6通过螺栓7将外壳1及其除尘器固定在风机蜗壳的进风圈8上。
本除尘器所设计的静电集尘区的上部框架3,其由外框架9和内集尘电极框板10组成。该电极框板10通过设在该电极框板10边沿上的弹性凸钩11嵌装在外框架9上。该电极框板10内固设有排列有序的圆孔13栅板12和处在对应圆孔13中心轴线上的尖端14刺条15。该栅板12和刺条15的接线触头12′和15′分别设置在该电极框板10的某一端边框16边沿上。两接线触头12′和15′又分别插接触于设在外框架9边框上的接线柱12″和15″。两该接线柱12″和15″分别通过导线17、18接通在静电发生器的正、负电极上。
本除尘器所设计的光触媒集尘区的下部框架4是设有排列有序的条形窗口19框架4。在该窗口19内嵌装有光触媒材料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未经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149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