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次性胸腹腔治疗器无效
申请号: | 00214022.5 | 申请日: | 2000-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4137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1-10 |
发明(设计)人: | 吴金岭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金岭 |
主分类号: | A61M1/04 | 分类号: | A61M1/04 |
代理公司: | 山东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成振村 |
地址: | 2517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性 胸腹 治疗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用品,尤其是一种一次性胸腹腔医疗用品。
目前用于病人胸腹腔疾病如气胸、液气胸、胸腹腔积液、脓胸等的病因诊断、引流时,所用的医疗器具和常规方法操作复杂,需两人合作才能完成抽吸的繁琐过程,费时较长。由于其所用器具多次使用,如消毒不严,易造成院内感染及交叉感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次性胸腹腔治疗器,以提高其使用的方便性,避免院内感染和交叉感染的问题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次性胸腹腔治疗器,它有插入器通过钟形接头连接在导管上,导管中部有茂菲氏管,茂菲氏管下的导管外安装有流速调节器,导管末端与带刻度的贮液器底部相通,贮液器下部和上部分别接有排液管和排气管。
采用上述结构的一次性胸腹腔治疗器,可用于胸腹腔积液、气胸、液气胸、脓胸、化脓性胸膜炎的病因诊断、引流,应用广泛,适用性强。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一人操作即可完成,且缩短了操作时间。一次性使用,避免了消毒不严造成的院内感染及交叉感染。简化了气胸治疗闭式引流的消毒时间,为急救病人赢得时间。部件除插入器外可均用塑料制成,整体透明,易发现并排除故障,可观察、调节流速,并可观察气胸病人胸内负压波动情况。易取化验。因为操作时是持续引流,胸腹腔内压力变化小,肺及肠管膨胀均匀,减少了损伤机会。体积小,携带方便,适合基层医院及战备时应用。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作为插入器的内置管的一种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留置管的另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之一次性胸腹腔治疗器,有插入器(1)通过钟形接头(2)连接在导管(3)上,导管(3)中部有茂菲氏管(4),茂菲氏管下的导管外安装有流速调节器(5),导管末端与带刻度的贮液器(9)底部相通,贮液器下部和上部分别接有排液管(10)和排气管(8)。
如图1所示,所述的插入器(1)为穿刺针。这样可以利用穿刺针直接插入病人胸腹腔进行治疗。
如图2所示,所述的插入器(1)为头部带侧孔(13)的留置管(14)。这种插入器可在套管针插入病人胸腹腔后,再插入病人胸腹腔内,然后取出套管针,将留置管留置在病人胸腹腔内,通过钟形接头(2)连接导管(3)进行治疗。
如图3所示,在所述的留置管(14)上,侧孔(13)后面有气囊(15)与气管(16)相通。这种插入器在随套管针插入病人胸腹腔后,可通过气管将气囊吹起,以提高留置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贮液器(9)上有侧缘(12),导管下部垂直封装在侧缘内。这种设计可观察气胸治疗时胸腔内负压波动情况,并可根据观察结果采取措施,防止液体倒流入胸腔。
将导管从钟形接头(2)拔下,可通过钟形接头进行胸腹腔内药物注入或脓液冲洗。
贮液器上端可有两个挂钩(6),以固定贮液器并防止贮液器倾斜。贮液器上的排液管(10)、排气管(8)末端可分别有管塞(11)和管塞(7)。
贮液器可为袋状或瓶状。
贮液器上标有两排刻度。这两排刻度的零点分别位于贮液器底部及排液管与贮液器连接处的水平线上,分别用于普通胸腹腔积液和液气胸引流的液体量。
流速调节器的结构与一次性输液器上的结构相同。
采用穿刺针为插入器的一次性胸腹腔治疗器在使用时,将贮液器置于比穿刺点低约50cm处并固定牢固。如是治疗气胸、液气胸时,可取下排气管上的管塞,注入无菌生理盐水使盐水液面至排液管管口处,将排液管管口用管塞塞紧以关闭排液管。如是治疗普通胸腹腔积液时,也可不注盐水。按普通胸腹腔穿刺术要求进行消毒准备后,再按常规胸腹腔穿刺方法将穿刺针刺入病人胸腹腔,打开流速调节器,在胸腹内液体重力及气胸时胸腔内气体正压下液体、气体排入贮液器内。可通过观察茂菲氏管中液体的滴速或贮液器内气泡溢出的速度调节流速调节器,控制流速。当贮液器内液体过多时,可通过排液管排出,以保持导管末端与贮液器相通处位于液面下约2cm处。如引流不畅时,可通过锥形接头或排气管抽吸。穿刺治疗完毕,拔出穿刺针,按常规方法处理穿刺点。需要时,可留取贮液器内液体用于化验,这样易出现阳性结果。
采用留置管为插入器的一次性胸腹腔治疗器在使用时,先进行常规消毒麻醉,用套管针穿入病人胸腹腔,然后将留置管插入,取出套管针,将导管与留置管通过针形接头连接在一起,即可进行引流等治疗。其他操作方法与以穿刺针为插入器的操作方法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金岭,未经吴金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140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