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滚珠式油井套管整形器无效
申请号: | 00213068.8 | 申请日: | 2000-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422444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3-07 |
发明(设计)人: | 张广卿;李芳达;吴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广卿;李芳达;吴晓明 |
主分类号: | E21B17/10 | 分类号: | E21B17/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70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滚珠 油井 套管 整形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井修复工具,具体而言,是一种滚珠式油井套管整形器。
目前,油田修并行业广泛应用的套管整形器主要有梨形胀管器和辊子类,在1996年12月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采油技术手册一修井工具与技术》一书中作了详细介绍,梨形胀管器所需钻压大,遇卡事故率高,而辊子类整形器则一次整形量小,所需扭矩大,工效低,整形器易被损坏。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滚珠式油井套管整形器,它不仅所需钻压小、不易卡钻,而且适于套管变形范围大、处理井段长,施工效率高。
上述目的是由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该工具由锥形总成和滚珠组成,锥形总成上设有安装滚珠的滚槽,锥体外径上大下小,滚槽沿锥体的锥形表面呈螺旋线分布,螺旋线滚槽的上下端点由穿过锥形总成内部的回珠孔道首尾连接,形成供若干滚珠在其内部循环滚动的轨道。滚槽或沿锥形总成表面的轴线呈多组圆环状间隔分布。滚槽的槽口间距小于滚珠直径,滚槽的横剖面呈圆弧状或底部为圆弧的燕尾槽状等,滚槽装满滚珠后,可焊接或用螺钉固定挡块,以将滚珠拦存在滚槽内,滚珠凸突于锥形总成的锥面。
当该整形器下至套管变形部位时,靠钻具自重给整形器的下压力,滚珠沿套管内壁滚动下移并产生径向扩张力,迫使变形套管扩径复原,同时随着整形器的下行,滚珠沿螺旋线滚槽上移,到达上顶点后进入回珠孔道并在其孔道内下移,由此滚珠连续巡回滚动,整形器连续下移,缩径与变形套管自上而下被扩张复原。整形完毕后,上提钻具,克服滚珠与套管壁的滚动摩檫力(较之其它整形器的滑动摩檫力要小的多)而上行起出。
按照上述技术方案制造的滚珠式油井套管整形器,径向整形恢复率可达98%,所需钻压和旋转扭距比现有整形器可降低20%以上,工效较现有整形器提高一倍以上,修井成本亦降低30%以上,该整形器起下方便,卡钻事故率低,并可替代通井规用于通井施工,在通井时也可对变形套管进行整形修复,还可用于类似变形管子件的胀粗修复。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图1的左剖视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是锥形总成,2是滚珠,3是封装滚珠的挡快及其焊缝,A是供滚珠在锥形总成上滚动的滚槽,B是通液孔道,C是回珠孔道。
如图1所示,锥形总成1为一端大一端小的锥形结构,其上设有安装滚珠2的滚槽A,三角形(或其它具有一个直边的任何形状)的挡块3用焊接(图中为焊接)或用螺钉固定在锥形总成1上,将滚珠装入并挡存在滚槽A中。滚珠2为圆球形结构,被一个个压入滚槽A中,且突凸于锥体总成1的表面。滚槽A的横剖面呈圆弧状或底部为圆弧的燕尾槽状(图中为圆弧状),它沿锥体总成1的锥面呈螺旋线分布,其上下端点由穿过锥体总成1内部的回珠孔道C首尾相连。
如图2锥体总成1的一端有内螺纹,其体内有轴向通液孔道B,该孔道与回珠孔道C不相交叉。
如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滚槽A为沿锥形总成1外表面间隔排布的若干同轴圆环槽,矩形挡块3焊接于同轴圆环型滚槽A之间以便将滚珠拦挡在滚槽A中。锥形总成1的中心为轴向通孔,其一端有内螺纹,另一端有大角度锥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有如下优点;
1.所需钻压小,不易卡钻,起下方便。
2.整形范围大,处理井段长,可连续长井段施工,工效高,成本低。
3.具有通井和整形两种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广卿;李芳达;吴晓明,未经张广卿;李芳达;吴晓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1306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