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鼻用T形管无效
| 申请号: | 00212274.X | 申请日: | 2000-06-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4291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5-09 |
| 发明(设计)人: | 孙秀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医科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M29/00 | 分类号: | A61M29/00 |
| 代理公司: | 大连市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林青 |
| 地址: | 116021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鼻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器具,特别是放在鼻腔内起支撑和引流作用的T形管。
目前,采用内窥镜进行鼻窦手术治疗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及鼻窦囊肿等疾病,术后需要半年到一年的内窥镜随诊,以清除术腔痂皮和新生息肉。这不但给患者带来时间上和经济上的负担,而且反复清理鼻腔还会增加鼻腔粘膜创伤,延缓伤口愈合,即便如此,仍会发生鼻腔粘连和副鼻窦口的闭塞,对于不能及时随诊的患者和儿童,其发生率更高,影响手术治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内窥镜鼻窦手术治愈率、结构简单、使用简便的鼻用T形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鼻用T形管为三通管,其横管壁与竖管通孔相对的位置上开有引流口。引流口为椭圆形口。
鼻用T形管采用硅胶材料制成不同规格,其横、竖管的管径在0.6~0.8cm左右,引流口最好大于竖管的管口。在实施内窥镜手术后,将T形管放置在中鼻道,其横管与中鼻甲平行,起到支撑和防止中鼻甲粘连的作用。竖管插入上颌窦口内,不但可以扩张窦口,还可将上颌窦内的分泌物及渗出物通过竖管和横管上的引流口排出,同时还可通过此管导入冲洗、检查等器具,并能有效防止导入器具对鼻腔粘膜造成创伤。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在内窥镜鼻窦手术后将T形管置于鼻腔1~2个月,它能起到扩张窦口,支撑中鼻甲、防止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降低息肉再生率、通畅引流、气流的作用,从而提高术后治愈率。经临床观察30例患者的结果显示,在鼻腔一侧置入T形管的中鼻甲粘连发生率为10%,窦口闭塞发生率为6.7%,息肉再生发生率为13.3%,临床治愈率为86.7%,而未置T形管的另一侧中鼻甲粘连发生率为40%,窦口闭塞发生率为30%,息肉再生发生率为26.7%,临床治愈率为60%。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由硅胶制成的T形管(1)为三通管,其横管(2)壁上开有引流口(3),该引流口处在与竖管(4)通孔相对的位置上,引流口为椭圆形口,它大于竖管的管口,以便于置入器具。横、竖管的管径为0.8cm,横管长度为3cm,竖管长1.5cm,这种规格的T形管适合于成年患者及10岁以上儿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医科大学,未经大连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122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加强型轧机用四列圆柱滚子轴承
- 下一篇:儿童静脉输液固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