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弹墨线功能的钢卷尺无效
申请号: | 00211762.2 | 申请日: | 2000-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2418459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2-07 |
发明(设计)人: | 宋文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文德 |
主分类号: | G01B3/10 | 分类号: | G01B3/10 |
代理公司: | 丹东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徐枫燕 |
地址: | 118002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墨线 功能 卷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测量长度、并可自动卷收的卷尺尺具,俗称“钢卷尺”,特别涉及一种可与木工等工匠应用的弹墨线功能相结合的钢卷尺结构。
尤其是木匠,弹墨线操作通常使用的是一种名叫墨斗的专用工具。就使用而言,这种墨斗体积较大,操作时必须手动回线,使用很不方便,而且由于墨盒部分不能封闭,整个操作过程容易粘染墨汁,也不便于携带,携带时必须特殊处理,尽管这种墨斗工具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技术人员又对其作了许多改进,但关键问题是原有技术都没有脱离一种专用工具这一通常的思维模式。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发明目的在于要将弹墨线装置与木工等专业人员从不离身的钢卷尺予以有机结合,从而体现其便于携带、使用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钢卷尺与现有技术的中不同之处在于尺盒中设置一弹墨线装置,该弹墨线装置与尺盒内原部件的组成结构为:部件1-贮墨盒,该贮墨盒位于卷尺尺带外缘作为部件2-墨线的墨源;部件2-墨线,与卷尺尺带同轴绕制,墨线轴上还设有使墨线自动回收的条簧:部件3-将墨液由贮墨盒引出并渗入穿入的墨线上的引墨机构。
本技术所提供的带有弹墨线装置的钢卷尺,它部分或全部利用了尺带的收卷机构,将墨线与尺带共同卷收,形成同一尺盒盒体封装的钢卷尺产品,这样既保证了墨线的贮墨盒部分完全密封于尺盒中,避免了墨液外泄,也可使墨线利用原尺带部分的收卷机构实现收卷任务,使该钢卷尺组成为完整、统一的产品,而无需由各自的工具分别完成独立的操作,由于测量和弹墨线操作往往是前后紧密相连的操作程序,将其两项功能结构在一项操作工具中,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工作质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
图1为本实用新型钢卷尺的外部结构立体状态示意图
图2为图1钢卷尺的中部轴线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所示结构为部件3-引墨机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钢卷尺,是在原有的普通钢卷尺内部结构基础上设置了弹墨线装置构成的。该弹墨线装置主要是由三个部件组成,部件1为一密封的贮墨盒,它可设在尺盒4中任何可能的位置处,其最佳的设置位置是在卷尺尺带52的圆弧线外缘,这样既可使贮量尽可能地大,又尽可能减小对整个尺盒体积的影响。贮墨盒1上设有一注墨孔20,由一孔器密封封堵该注墨孔20。部件2为墨线,它缠绕在与尺带52同轴的墨线轮12上;该墨线2自动回收到尺盒4内的实现方式为:它可设有独立的墨线回收条簧,该回收条簧设置在墨线2绕制内圈,墨线2联接在该条簧收卷的外端,向外拉动墨线2时,条簧外端也被向外、向内拉紧回缩,当弹墨线操作完毕后,松开墨线,则紧缩的条簧在失去作用力放松的同时就将墨线2拉入尺盒4中;墨线的第二种回收至尺盒的实现方式,则如图所示,该方法的设计思想是使墨线2与尺带52共用一副回收条簧13,原钢卷尺所涉及的结构是在尺带52内圈中设有一条簧13,尺线52的内端联接在条簧13的外端,在此基础上其实现结构是:墨线2与尺带52绕制于同一轴上,其具体实施结构是墨线轮12的轴部外设有一长轴14,条簧13的内端固定在该长轴14上,尺带52绕制在该条簧13的外圈,尺带轮5套装在墨线轮长轴14上,当向外抽拉尺带52时,墨线轮因其把手11的止动作用而不动,则尺线完成其测量任务。由于墨线2联接在条簧13内端,则必须反方向拉动墨线2,这时尺线不动,条簧13被由内收紧,弹墨线操作完毕后,条簧13中心的弹力就墨线2回拉至尺盒4中。第二种实现方式的唯一缺陷是:墨线2拉出端与尺带52的拉出端反向,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墨线2的走线途径上设置一反向轮10,则可使墨线2的拉出端与尺带52拉出端在尺盒4的同一侧面,使之便于使用。部件3为从贮墨盒1中引出墨液并将墨液渗透到墨线2上的引墨机构,墨线2穿过该引墨机构来吸收墨液。该引墨机构是由贮墨室1前部的渗墨腔34的吸墨管32、储水毛细器30等组成,吸墨管32一端插入贮墨室1,另一端导入储水毛细器30中,沿吸墨管32管壁上开有一条间隙35,该间隙35是用于加强导墨及向毛细管中渗墨的,墨液通过储水毛细器30上的毛细管缓缓贯通渗透。储水毛细器30中设有一穿孔31,储水毛细器30的毛细管贯穿导入到该穿孔31的孔腔中,墨线2由渗墨腔34顶部的微孔33进入后,或再经反向轮10,由该储水毛细器30的穿孔31穿出固定在墨线拉手1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文德,未经宋文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117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