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毛细管气相色谱的进样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00210319.2 | 申请日: | 2000-09-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4506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9-26 |
| 发明(设计)人: | 关亚风;江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30/20 | 分类号: | G01N30/20 |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沈阳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晨 |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毛细管 色谱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相色谱技术,特别提供了一种毛细管气相色谱的进样方法及其专用装置。
毛细管气相色谱(CGC)发展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色谱柱、检测器和相关的电气系统都已非常完善,唯独进样器的可靠性仍未达到日常分析所要求的水平。正如柯·格罗伯(K.Grob)所言:“若小汽车的发动机的可靠性都象毛细管色谱进样器那样差,那么现代社会仍将是马车的天下。”
表1对比了目前主要CGC进样技术的特点。分流/不分流进样技术应用最广,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自动化,但因采用热进样方式,样品歧视失真明显,定量及重复精度较差。七十年代末期提出的冷柱头进样及程序升温汽化进样对进样器设计作了很大的改进,均采用冷进样方式而有效的减小了沸点歧视效应,改善了进样器的定量准确度,是目前CGC进样器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这两种进样器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对操作人员有较高要求。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仍是空白,无能力生产这类进样器。
纵观现有进样器,就会发现它们的设计完全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一个单独控温、能使样品汽化且与色谱炉完全独立的部件。实质上,从色谱的基本原理可知,气相色谱进样器的作用就是将汽化了的样品注到分离柱上,同时谱带应尽可能窄,样品歧视效应要小。保留间隔技术的出现已使得样品不必在进样器内汽化。利用溶剂效应和程升技术,液体样品在保留
表1 GC进样技术的比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103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